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章 事了踪不见
是当时的北平王罗艺,其姨夫是大隋朝中的长平王邱瑞,而他所拜的义父更是大隋之柱靠山王杨林。



到了大唐朝,秦琼更是当年救过李渊一家老小的恩人,凭借自身的武艺成为大唐最耀眼的战将之一。



著名的“三鞭换两锏”,论起真功夫来,秦琼恐怕还要在那尉迟恭之上。



可惜,李世民登基之后,却逐渐疏远了秦琼。



一则秦琼此人最是忠义,秉性耿直,这样的人放在江湖,放在军旅都是不可多得的,在朝堂之上反而就是不可取的了。



再则,李世民先是诛杀了“赤发灵官”单雄信,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更是在此之后持续追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



这一切行为,站在一个君主的立场上,自然无可厚非,却不是秦琼这样的人从内心里能够接受的。



又加上秦琼跟尉迟恭不同,他在一帮瓦岗旧将中的影响力甚大,即便胸怀宽广的李世民,多多少少也对此有些忌惮。



索性,秦琼就以养伤为由,逐渐地隐退了,也从原本的从一品翼国公,变成了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



当然,戎马半生,秦琼多是身先士卒,也落下了一身伤病,现在彻底变成一头病老虎了。



练武如此,修文之人也同样有类似的等级划定。



此时的修文,多以儒家为尊。



对应武道的“明劲”、“暗劲”、“化劲”、“先天”和“通神”,修文的境界依次为“修身”、“德行”、“君子”、“立命”和“大儒”。



“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载福绥仁惟造福,敬身有道在修身。



“德行”,文以致用、腹有诗书、以德行事,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君子”,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修文比练武更加难以进阶,除了日积月累,就要靠天赋和造化了,但凡能到“君子”境界的,已经无一不是一方天骄的存在了。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自然,前三者“修身”、“德行”、“君子”即为后天境界,而“立命”和“大儒”却是先天境界,文成大儒,亦可通神。



可惜,经过隋末唐初的大动荡,礼乐崩坏,文道不昌。



就连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孙孔颖达那样的人物,也只是到了“半步大儒”、或者叫“半步文道通神”的境界而已。



孔颖达,北齐后主武平五年生人,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



入唐后,任国子监祭酒,奉李世民之命,编纂“五经正义”,也是李唐诸位皇子南书房的主讲之一。



可惜,如此诱人的修文练武,跟李治却毫无关系,他天生就是传说中的“天漏之体”,半点真气也无法储存。



即便是吃了灵丹妙药,或者外人强输给他的,也如过纱之水、毫无存留。



在人人修炼的时代,这是这个孩子从小就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也是他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此时的李治却不以为然。



因为,他感受到自己的丹田之中,有两股柔柔的、暖暖的气息。



一股较弱,应当是老太监张阿难输给他的内力,一道却极强,似乎是被封在丹田之内的?



那是孙思邈给他喂的,那颗“护心丹”化成的内力,其实也是一股能量。



李治“天漏之体”,浑身诸穴窍均为开放之态,这两股内力无处可去,竟然都跑到了他的丹田里。



可是,从那孩子的记忆中,李治清楚地记得,自己的丹田也是个大漏勺的存在,怎么可能存得住内力呢?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李治就运起了他前世练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