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数次从他手下逃脱的小小秀才,届时他是国子监学生,叶林还只是秀才,恐怕更加无力反抗了。
叶林仔细回忆,发现其实除了拔贡和优贡之外,还有副贡,就是虽然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的学子,可以录入副榜,也同样可以送往国子监读书。
这就是他这次的目标!
他不能停留在秀才的位置上任人揉搓,既然那李屏有权有势,但对乡试把握不大,估计考不出什么好成绩,对那拔贡和优贡名额势在必得。
那他就通过另外的途径进入国子监,去了之后,他们同为国子监学生,他总会找到其他方法或其他人投靠。他就不信,这李屏在国子监也能一手遮天?
天下有两种日子过得特别快,有种一睁眼,天亮了,再一闭眼,天就黑了的感觉。
一种就是放假在家,就一个字,爽!一种就是苦逼的007,十二万分忙碌。两种状况却都恨不得一天能有四十八个小时!
叶林现在就属于后一种。背诵,理解,做题,无限次循环。
南宋有学者郑畊老做过统计,四书五经各本书的字数,短的几千字,长的几万字。加上类似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对其做的注解,要全文背诵并且能默写的超过了五十万字。1
万幸的是叶林的原身十多年苦读,这些书基本已经都背过数遍,也理解的透彻,不然也不能一路顺利通过童试、岁试、科试,以及平日里府学当中大大小小的考试,成为廪生。
本来已经将这些内容背的学的八九不离十,加上叶林的金手指,记忆加强,就只需要一一对照,像是抹去玻璃上薄薄的雾气,视线逐渐变得清晰。
脑海中的书籍,首先是具象化成了一本本的书,安放在书架上,再就是加上了自动检索系统,只要一个念头,就可以一秒钟展示所有相关内容。
最后,就是输出,将所有的知识,观点,数据,都像是呼吸一般,自然的融合到题目的解答中,就成了。
第一步最是容易,没几天,叶林就像唐代张巡那样,可以将书倒背如流。不过那张巡背的是汉书,而叶林则似科考相关所有的内容。
目前全册四书五经,及各位大家对其注解都已在他脑海中的图书馆存了档。
第二步稍微难一些,但多谢时空剑带来的记忆加强,和叶林本身码农对于数据检索系统的理解(这里度娘模式帮了大忙),很快就完成了。
最后这个实际应用,往往是最大的难点。很多人只会照搬书上的话语,不会灵活使用。
作为在现代经历了无数次考试的人来说,叶林自有他一套方法,他是属于理解类型的学生,本身并不擅长记忆,但他特别会运用思维导图,逻辑推理等能力来去应付考试。
每当考试之前,叶林会把模考题买来几十套,将各类题型总结成册,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但凡攻克一个题型,基本这类他就能做到八九不离十了。
原以为到了清朝不会有模拟题这种东西,谁知他在书案上竟然翻到两套,于是叶林当日和赵猎户去书局时,除了《乡试闱墨》和《会试闱墨》,也将每年推出的模拟题买来,用了三天时间将这些全部背下。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学会将四书五经当中的任何一句拆解出来,解释的意思,结合治国观点,做一篇文章,这时就体现出,八股文也有其优势所在了。
第一场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组成。2
对于叶林这种临时抱佛脚的人来说,掌握了其基本规定与格式要求,也就了解了每一段要写些什么样的内容,大概要写多少字?
哪一段是拆解题目,引入自己的论点?
哪一段是叙述中心思想?
哪一段是举例论证,该怎么引用?
这些都规定的明明白白。
叶林需要做的只是先将白话文在脑中写出来,然后按照每段意思在记忆当中寻找合适的古文表达,把它套用在各个段落当中,最后再润色一番也就差不多了。
乡试二场,是考论、判、诏、诰等,就是写议论文及拟公文。这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