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海禁政策,虽然在开海的滚滚大势之下,已经足够的开放,但其实仍然需要船引,才能顺利进入大明的港口,如若商船没有船引、贡船没有堪合,不会允许停靠大明港口,甚至会当做海盗船进行登船检查、驱逐、歼灭。
西班牙、葡萄牙每年的大帆船,拿的都是堪合,而不是船引,他们是贡船,而不是商舶,在定性上,大帆船贸易就是朝贡贸易,因为大帆船只和朝廷做买卖。
西班牙、葡萄牙、尼德兰地区甚至包括英格兰,都有商舶在大明的海疆活动,他们无法抵达大明的腹地五大市舶司,只能停靠在吕宋的马尼拉港,他们对大明十分的好奇,但是因为大明保守的贸易政策。
让这些智慧教的信徒,到大明来朝圣,就成了一个幻想。
大明教的主要信徒是船员。
人有的时候,总是如此,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越是看不到,就越是想要见到,这些商船在马尼拉港,向吕宋总督府提出了朝圣的诉求,吕宋总督府不得不重视这些诉求,因为吕宋总督府不做任何回应的话,这些商船就会北上冒险。
这年头出海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所以,大明皇帝收到了国姓正茂发来的奏疏,请求开通一条朝圣的航路,供这些商舶到大明来朝圣。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搞出了智者之屋的徐璠。
“这个问题十分的复杂,陛下在大明教的教义之中,并不是神,而是智慧的化身。”万士和作为礼部尚书已经有些汗流浃背了,但万士和还是解释了这个问题,陛下在大明教的叙事中不是神,而是智慧的化身。
徐璠的智者之屋,他搞出来的这套大明教的叙事,虽然仓促,但还是极为严谨的,皇帝不是神,先天八卦的伏羲是创世神,皇帝是天子,就是老天爷托付管理人间的人皇,那么伏羲这个创世神掌握的智慧,化身成为帝王,就非常合理了。
“至于泰西人深信不疑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大明在册封朝鲜、安南、琉球、倭国等等国王,在泰西,国王需要接受教廷的册封,在遥远的东方,大明皇帝也在册封番国国王,这在泰西人看来,以他们的理解去理解大明,就是东方的教廷。”万士和解释了下为何徐璠虚构的这個远东教廷会有人信,因为这也是事实。
教廷的册封,是一种秩序的塑造和维护,大明皇帝对藩属国的册封,也是一种秩序的塑造和维护。
“万阁老还为这么离奇的事儿,找到了合理的地方?!”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想点办法让这个大明教的扩张停下来,简直是晦气。”
朱翊钧作为皇帝,认为这是一种晦气,但凡是和神神鬼鬼沾点边的无疑都是晦气,中原的皇帝不需要这种虚无缥缈的神鬼之说,作为统治基础。
“恐怕,停不下来。”万士和一脸为难的说道:“陛下,林辅成和李贽在讨论宗教对人的异化这一节,就说过,想要废除宗教,就要让信徒脱离需要宗教的环境,信徒需要一个虚构的彼岸来躲避残酷的现实。”
“陛下,大明教之所以能如此快的影响到这么多人,甚至是惊扰到了陛下,完全是因为它没有虚构一个彼岸,大明教的彼岸,也就是大明,是真实存在的。”
大明教传播的速度快到令人惊骇,完全是在它的叙事之中,彼岸不是虚构的!是真实存在的,哪怕是没有亲眼见过,但大明的商品,在里斯本集散,大明教的教义也在随着货物的流动,而四处传播着。
丝绸、堆积如山的棉布、坚硬无比的铁锅、无往不利的火器、不可战胜的舰船等等,都是这些个船长、商贾们亲眼所见的,他们乐此不彼的对着遇到的每一个人,诉说着大明的种种传说,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大明教在泰西的快速泛滥。
而大明皇帝、大明朝廷对此无能为力,因为皇帝、朝廷,并不能让这些信徒们摆脱需要宗教的环境。
“陛下,朝鲜将大明称为父母之邦,天朝上国,倭国、琉球、安南、暹罗、锡兰等地也如此称呼,这臣实在是没什么办法,而且就算不是徐璠,随着开海,也有别人捣鼓出这么个类似的东西来。”万士和告诉皇帝,这都是开海必然要承受的代价罢了。
因为要跟泰西人打交道,文化差异的存在,让彼此都要为彼此的存在寻找合理性,那么大明教的诞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不是徐璠搞出来,也会是别人把这个叙事结构搞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