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1112整肃驿站
从张吉嘴里知道了红薯藤的事儿,又看了俞大猷留下的书信,魏广德也算是明白了,他应对明末小冰河的利器算是差不多收齐了。



是的,魏广德并没有因为知道有了红薯藤就很激动,他已经过了最初那个时代。



其实就这些年,他以次辅身份还是能对大明各地农业生产比较了解的。



虽然南旱北涝的灾情依旧,但和嘉靖年间南北灾情交替出现还是好上许多。



最起码,现在各地的老百姓虽然遭了灾,但地里的产出还能勉强果腹,一年受灾一年还能过的马马虎虎,所以日子还能过得下去。



只是到了崇祯朝那会儿,北方连年灾害,才一举把大明朝逼到了崩塌的边缘。



加之国事处理不当,最终大明朝被敲响了丧钟。



虽然现在大明朝官员都不怎么样,可以说是从上到下贪腐成风,但胜在体制还算好。



是的,你没看错,大明朝的政治体制还是不错的。



延续千年的小政府,除了对北方有巨大的军事开支外,其实朝廷的财政支持也是有限的,还没到把人往死里逼的程度。



特别是现在民间,朱元璋定下皇权不下乡的制度存在,因为宗族林立,乡下多是靠族老维持,都是血脉联系,总不会把人往死里比。



虽然后世影视作品里多把民间疾苦的责任推到地方官「吏」和里长、甲长身上,但这些人其实更多的是把税赋摊到外姓人头上,对本家人还是不错的。



即便偶有数典忘祖之辈,但是人真不算多。



至于那些外姓人,其实住在别人村里,在住下那一刻也是有心理准备的。



这也是大明朝能延续二百多年的原因,乡下还算平静,少有狗屁倒灶的事儿。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制定「皇权不下乡」,说起来也是他受尽了贪官污吏的盘剥,所以才想出这个制度,让乡老维持农村的秩序,不让官员把手伸下去。



其实从这条制度的诞生就说明,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对大明官员们的操守是不信任的。



不过,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和古代中国社会构成有关。



皇权要插手乡野,所要付出的成本太过巨大,甚至可能引发颠覆王朝的后果,这也是朱元璋选择这条制度的原因之一。



当然,大明也不是把乡镇权利拱手相让,地方官员们虽然名义上不好插手地方除刑事案件以外的事儿,但收税等管理权利,还是通过胥吏来完成。



所以,后世对古代也有种说法,那就是封建王朝的乡村治理基本为胥吏所操控。



乡绅在其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连县官都会被胥吏那高超的行政手段所蒙骗。



这也是为何县官要不断整肃胥吏队伍的重要原因,其背后存在复杂的权力博弈。



大明朝,几乎所有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和御史,为官初期都要法办几个胥吏来树立自己刚正不阿的形象。



无论是宗族还是乡绅,都不会心甘情愿将其掌握的物资主动奉献给国家,这便是皇权与绅权在乡村的主要矛盾,诸多赋役的强行委派正说明了这一点。



但乡绅并非毫无抵抗之力,在古代户籍制度并不完备的情形下,他们通过隐匿户口,招揽流民等方式来回避皇权的渗透。



当王朝正值鼎盛时,尚可借助胥吏队伍对乡绅进行制约,以维持对乡村的基本控制。



承平日久之后,胥吏与乡绅便会结成一种暧昧不清的关系,共同利用政策漏洞中饱私囊。



故所谓地方政治者,不操于胥吏,即操于绅,生杀予夺,为所欲为,民之所能自存、自主、自治考,亦几稀也。



乡绅清晰的认识到,



如果碰上清廉的县官,还可以对其进行限制,但大多县官上有国家重臣逼问索要,下有州县的繁苛赋税,只得任由胥吏侵夺乡民财产,否则地方知县的数万两雪花银由何而来?



除此之外,在军事动乱之际,乡绅更是凭借掌握的财富,招揽民众构建武装山寨。山寨内部不仅拥有大量的田地资源,还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武装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