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1101从祀之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



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



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



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圣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礼、义、智、信等方面。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中心,尊重礼仪,遵守道德,注重教育和修养,以达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强调“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如忠诚、正直、谦虚、勤奋等,也提倡“以德治国”的思想。



他的教育理论包括“学以致用”、“三纲五常”等,强调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德、智、体、美为目标。



然而,对于孔子的评价,历史上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分歧。



一些人批评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论过于注重礼仪和等级制度,对女性和下层阶级不够尊重和平等。



有些人认为孔子的思想过于保守,对改革和进步缺乏积极性。



还有一些人认为孔子的政治主张过于理想化,无法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而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行为,许多人也更加相信他是为了谋求官位,虽然尊崇孔子的人,更加相信他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行动,通过周游列国,向各国的统治者兜售自己的思想。



而他兜售的思想,在另一些人看来,就是儒家的礼仪和等级制度。



总之就是一句话,孔子是在为做官而周游列国,传道只是顺带,由此得出孔子其实是个官迷。



毕竟,他在鲁国刚刚被剥夺了官职,于是就跑出鲁国去别国求官。



这是什么行为?



虽然春秋时期,从历史上来说,还是属于周朝,虽然下面分成很多诸侯国,但大一统的周王朝还在,他的行为算不算叛国,也不好说。



魏广德也是这么认为,孔子的行为,到底是为了做官还是为了做官后推行他的施政方针,建立他理想中的国度,这个真没法判断。



但是从孔子后人的行为来看,也还真不好说什么。



此时的大明,《三国演义》的话本销售火爆,大家对这书里的内容可谓如数家珍,而其中对吕布的评价,“三姓家奴”也是深入人心。



好吧,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百姓对吕布这样反复无常的小人行径很是不耻,朝廷也鼓励百姓忠君爱国。



不过魏广德受到后世影响,对至圣先师的后人颇有微词。



只是毕竟都是后世的事儿,此时当然是不能说的。



所以,他对张居正提到小皇帝朱翊钧想召衍圣公到京城支持孔庙祭祀这个事儿,并不是十分支持。



绞尽脑汁之下,总算是想起之前山东奏报的消息,此时提出正好可以阻止此事。



张居正听到魏广德说起,当代衍圣公孔尚贤正在为祖母去世守孝,就知道此时传召他进京甚为不妥。



孝道,也是儒家很重要的一部分,衍圣公当然要做表率。



“原先我并不知道有此事,若真是守孝期间,还真不能下旨传召他到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