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313表演
这几日,京城市井的谈资里除了街头巷尾里传出来的鸡毛蒜皮小事,还有京城朝局发生的大事儿,又新增加了聊辽东大灾的话题。



市井传闻中,现今的辽东已经是一副人间地狱的模样,什么饿殍千里,什么易子而食,反正是怎么惨怎么说。



只是,这样的话题,在京城百姓口中传出,除了时不时叹口气外,大家却都是口沫横飞,兴致昂扬。



百姓们谈这个,而在京官中谈论的缺已经从最初的请嘉靖皇帝下旨赈灾变成了到底怎么把粮食运过去。



户部尚书贾应春提到的漕运难题已经在京官中传开,其实在此之前许多官员都或多或少知道此事,只是在谈论辽东赈灾的时候没有往这方面去想。



现在听到当日在西苑的对话,许多官员这才恍然大悟,漕运还真的很重要。



这年头,商人身后要是没有京官撑着,是很难在京城商界做生意的,光是顺天府和县衙那帮衙役就够他们烦的了,绝对可以把他们生吞活剥吃下肚。



所以京官们,自然也知道近段时间因为南方大旱引起的漕运难题,漕运随时有断航的可能。



只是,这会儿大部分官员还在犹豫到底该站哪头。



是的,西苑御前廷议后的第二天,户部和在京各衙门的低品级官员,不少人都纷纷上书,请求嘉靖皇帝同意重开海路,将赈灾粮食由海船直接运往辽东,而不是如往常先通过漕运送进太仓库,再由此发运通过蓟镇运抵辽东。



救灾如救火,这个时候耽误时间就是在草管人命。



而有人支持自然就有人反对,各大衙门里也有不少四五品官员上书反对海运济辽,至于理由那也是光明正大的,那就是当年太祖朱元章明诏停止海运。



支持者自然拿出当时的环境来说事,明初通过海运为开拓辽东的明军运输军需,而停运则是因为辽东军屯初具规模,当地已经能够自给自足才有此诏书。



而现今的局势与当时那是天差地远,自然应该恢复才是。



开玩笑,要是现在辽东粮食能够自给自足,哪里还有什么辽东大灾。



又是一场到底应该维护祖制还是应该救万民于水火的争论,不过大部分以前都是选择骑墙的官员,在大灾面前,心里的天枰还是逐渐转向支持开海运这一派。



在他们看来,就算为了应对这次辽东大灾,开一次海运,先把人救了再说吧。



都什么时候了,每天辽东都在饿死人,那帮子上官还在为怎么运粮食过去而争论,实在是品德有亏。



支持开海运的奏章越来越多,只是上奏官员品级普遍不高,说出来的话影响力不够大。



在京各大衙门里官员明显分化成了两派,不止是在奏章中互相攻讦,就是在衙门里见面也时常要说上两句,只是很快就会被旁人拉开。



不管支持还是反对,对于下属公然顶撞自己,任何人都会很恼火。



不过,这年头的大明朝廷,上官对下官的约束力还真不大,他们很难因为政见不合就对下属打击报复,这玩意儿要是被御史知道了,参自己一本,也是够自己喝一壶的,所以就只能是撸袖子对喷,也不讲什么上官该有的官威了。



或许,也只有都察院的御史们没有参与到这次的争论中,因为他们还在衙门里争论,到底该派谁去南方购粮。



这可是一个肥差,户部发银六十万两,就算按常例漂没,到手也差不多有五十万两,自己一过手随随便便就是几万两银子到手。



送价值四十万两银子的粮食到辽东,自己真的是太善良了。



到时候粮食送到,活人无数,辽东百姓是不是还要给自己建个生祠。



要真是如此,那自己到底要不要接受



这就是有志于此差事御史们现在想到的,不少往日关系不错的御史,这会儿也因为争夺差事搞得关系僵硬。



心中蠢蠢欲动的人不少,下场些奏疏陈情的也不少,但是在偌大的京官群体里还是小众。



到目前为止,更多的官员也只是心里歪歪,但却没有跟风上书。



(本章未完,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