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陈兵新郑的消息已经传到了齐国。
稷下学宫,灯火通明。
荀子面前摆着一堆竹简,平日里,此时正是荀子通读群书,高谈阔论的时候,但是此时他却愁眉不展。
“老师,为何今日如此闷闷不乐。”一个身材修长的学生说道,他放弃了楚国那里的官职不做,专门过来找荀子学习,这段时间,收获很大。
“李斯,你可知道赵括的事了。”
“学生有所耳闻,十分佩服赵括。他竟然在魏国背刺的绝境下先用秦国降兵堵住端氏到高平关的路避免秦军突击,然后拆毁高平关。同时以城换粮,换取辎重以后立刻进入韩国,豪不拖泥带水,死中求活,十分厉害。
魏国其实也不亏,只是没想到秦国到了绝境,竟然将周朝灭了获得粮草,蒙骜也是极有远见,多次骚扰高平关。这是为秦国保留东出的希望啊。”
“那你可知道眼下赵国的情景?”荀子面色不变,继续问道。
“眼下燕国,齐国,楚国全部出兵,准备瓜分赵国。魏国军队被拖在长平,同时又想拿下富蔗的陶邑,兵力不足。但是我推断,魏王一定会想办法抽调军队,进攻邯郸,这是魏国几代人的夙愿了。”
“李斯你成长迅速,我极为欣慰。眼下四国伐赵之势已然形成。我本身是赵人,看见自己的国家有覆灭的危险,心情自然是极其不好的。但是我最忧虑的,却不是这个。”荀子回答道,眉头紧锁。
一个眉毛胡子发白的儒生走了过来,端正的坐着,开口说道:“我猜老师担忧的,是赵括吧。”
“浮丘伯师兄此言从何说起。”李斯问道。
“赵括此人,不像其他将军那样嗜血好杀,就算秦军坑杀了他二十多万袍泽,他也只是逼杀了白起王龁等人,这样的人当将军,是这片土地的幸运。
每次大战,青壮伤亡无数。这样导致田地无人耕种,成熟的稻米无人收割,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我看老师对赵括的评价很高,甚至言语透露出对赵括能够自立的期待。”
荀子微微点头,开口说道:“我以为他会在此战之后,回身打穿魏军,返回邯郸。虽然这样损失很大,但是回到邯郸以后,他的声望将会无人能及,影响赵国政局轻而易举。这样对赵国的百姓也是一件好事。他本身是宗室,又有兵权,以后效仿田氏代齐也未尝不可。
但是他为了麾下士兵的生命,剑走偏锋,虽然眼看就要攻下新郑,借着郑国的壳自立。
他不知道会不会在意,自己麾下的那些士兵都是赵人啊。”
荀子这一番话,顿时点醒了李斯、浮丘伯、毛亨、陈嚣等学生。
是啊,赵括麾下二十多万赵军,每个人都是赵人,很多人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都在赵国。
眼下是四国瓜分赵国之局,这些人却身在韩国,为赵括打下霸业。
难道这些人心里,不会对赵括有看法么?
就算赵括威望很大,可是亲情面前,难道不会有士兵造反么?
二十多万赵国大军,如果真的全力帮郑国复国,只怕顷刻之间,就会分崩离析。
何况赵括自己母亲也在邯郸。
他如果坐视邯郸北破,自己的母亲受到伤害,在讲究孝道的此时,他的霸业会不会被世人所不齿。
荀子实在想不出,赵括还有什么办法,来避免这件事。
这让本来已经收拾好行李的李斯,也有了一丝犹豫。
他本来还以为赵括即将开辟自己的宏图霸业,想要趁早过去投奔他,发挥自己一生所学。
前些日子来了一个韩国青年,学识谈吐极高,一来就在那里写东西。
他写的那部《五蠢》让李斯看了之后,心里明白,做学问,自己是没有办法超越他的。
只能抢在他之前出仕,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李斯还在思索,毛亨却开口说道:
“我是赵人,现在家乡有难,我应当会去协助守卫家乡,行李也收拾好了。但是听老师这么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