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吴三桂中军大帐,一身便服的吴襄有些着急地看着端坐上首、眉头紧皱的吴三桂。
他见吴三桂一直沉默不语,又忍不住开口道:“三桂,你不要再犹豫了,还是快些上书请战吧!”
一旁的吴国平见吴三桂并未开口,未免尴尬,便笑着对吴襄道:“老太爷,这些消息来得太过突然,您让大帅好好想想!”
原来吴襄之所以便装匆匆赶来,全因他打探到了三个重要的消息。
第一个是史可法已经率十万大军北上勤王,预计会在明、后日到达。
第二个是李国桢已经说服姜瓖、王承胤二人,现已率大同、宣府两地五万多人马进逼居庸关。
第三个是安国公刘文炳已率军解保定之围,并南下与黄得功会师,不日即将挥师北上。
吴襄听说这三个消息后大惊,他知道吴三桂表面积极请战,实则是拥兵自重,借机邀功。
但现在这几路大军齐至,吴三桂的优势已荡然无存,若是不能在其他援军到来之前立功,他担心以朱元璋的心性,战后会治吴三桂的罪。
而他吴氏一脉的荣辱全都在吴三桂的身上,一旦吴三桂获罪,他们也难逃惩罚。
所以他得到消息后,就急匆匆地赶了过来。
没想到他将这些事情说出了后,吴三桂依然犹豫不决,心中不禁有些恼怒。
吴国贵见吴襄脸色越来越难看,而吴三桂依然沉默不语,便笑着问道:“老太爷,您这些消息是从哪里得来的?”
吴襄瞥了一眼吴三桂,有些不满地道:“老夫的消息绝无问题,你们还是好好想想该怎么应对吧!”
吴国贵见状,知吴襄正在起头上,尴尬地笑了笑,也不再说话。
这时,一个哨兵进来禀告道:“大帅,根据暗探传回来的消息,申湛然已在王守林的陪同下出京,从他们行进的方向来看,应是去与李国桢汇合。”
“另外,安国公确实在昨晚率领六千多骑兵从永定门出京,由于他们是深夜出城,加之永定门的守将刘文耀严令不准外泄,所以我们的人才未发现此事。”
“另外据一些尚未证实的消息,马重禧的军队似乎已经溃败,黄得功好似已挥师北上。”
吴三桂闻言,猛然坐直身体,眼中闪过一道精光,道:“南京方面依然没有消息吗?”
哨兵摇了摇头,道:“暂时还没有,不过据一些谣传,好像不仅南京方面已经出兵,连福建的郑氏也有所行动。”
“福建郑氏?”
吴三桂有些惊讶地看向哨兵道:“他们来做什么,难道也接到了勤王的旨意?”
哨兵点头道:“据暗探的消息,陛下确实曾下发过让郑氏勤王的圣旨,不过以时间推算,他们应还没有收到。”
“只是这些都只是传闻,尚未得到确认,若要知道具体的情况,可能还需要两三日的时间。”
吴三桂点了点头,让哨兵退下后,又看向吴国贵道:“高杰那边情况如何?”
吴国贵闻言,有些不屑地道:“大帅,您这次可能看走眼了,那高杰并非有远谋之人。”
“末将听说他见到李本深的尸体后,当即大怒,竟当众责打了李成栋数十鞭,后来还是手下众将求情,他才放过李成栋。”
吴三桂沉默了一会,道:“那高杰是否将李本深的尸体挂在营中示众?”
吴国贵点头道:“这点他倒是做了,不过想来这也非他本意,应是众将劝说的结果。”
吴三桂摇了摇头,道:“国贵,你才看走眼了,若我没有猜错,高杰应是故意表现出一副大老粗的模样,好让崇祯放心。”
“要知他当初以四万大军围攻李自成时,竟能让李自成的数千人逃走,就当知他是个有心计的人。”
“今日他如此做派,除了发泄心中不满外,应也是在警告手下众将,不可心生二志。”
“另外他或许也是在借机向崇祯解释为何会让李自成逃脱之事,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头脑发热,虑事不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