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此乃我建书院之宗旨。当为姚公哀悼三日,再换参政书院的牌匾。”人皆称是,当即便按此施行了。
宋章为防这三日发生风云突变,被官府趁人之危,便每日都到经历司坐署,查阅诸司往来文书,确保消息流通;故而王镇圭不敢动弹,连知府的面都不敢见,凡事只用密信沟通,十分麻烦。
庆幸的是时光如梭,三日的哀悼期一过,书院终于肯搞大动作了。在朱澈的监督下,工役们拆下原先思和书院的大匾,换上由他本人书写的‘参政书院’四大金字,用蓝底装潢,钉上门首,众人都喝彩叫好,纷纷向朱澈祝贺,弄得许多百姓都驻足来看,齐声呼喊“朱先生!”,最终挤得两三层人,几成一堵厚墙,官兵巡检都制约不住。
朱澈一路握着百姓伸出的双手,正打算就此回府,王镇圭在旁劝道:“若趁此对众宣讲一番,阐明道理,则可大收人心!”
朱澈心里是怕官府问罪,但又思镇圭所说,必为良谋,便勉强听从,携宋知事走到门前台阶之上,与众人喊道:“诸位百姓,朱某斗胆设此‘参政书院’,非为反抗朝政,实为解弊救患,扶世事走入正道,故非卫氏那般偏激无用,沦入空谈。日后,凡是有极大才学者,不问高低贵贱,俱得入书院参政议政,向官府言事!”
百姓皆踊跃而立,欢呼不迭。
“还有,你们不是嫌衙门前那张鼓落了灰,没人敢敲吗!那这书院就是新搭的鼓,保你们随心所欲的说话!”
文人们听见如此慷慨陈词,也跟着百姓叫起好来,可这声音瞬间没入人群的声浪中。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showpop('/?id=20425&cid=18680878&ajax_request=1');" class="btn-addbs">『加入书签,方便阅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