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疑窦丛生。
古时的商人,都是这么勇吗?
被县丞吩咐几句,就敢聚众滋事?
在书院里,好像从没听说过永顺县的商贾们曾经做过什么大事。
陈平没有独自发愁,而是直接把疑惑说了出来。
“这件事,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那位黄六爷,以前也敢如此随便插手官府之事吗?”
经陈平这么一问,对县城内各家官商局势比较熟悉的赵瑾,马上发现了问题所在。
只见赵瑾豁然看向王县令,直言道:“县尊暂且息怒。”
“这件事,还真的有可能是个误会,至少也是黄六爷误会了我们。”
这话若是放在平时,只会被人当作是安抚王县令的场面话。
可当下并无外人在场,情况又十分危急,赵瑾这话定然是有所考量的。
所有人都看向赵瑾,不知他怎么就能这么确定。
难道
觉察到众人怪异的目光,赵瑾心头一紧。
为了不被怀疑与黄六爷有所勾结,赵瑾赶紧把黄六爷的一概事迹大致说了一遍。
无论怎么说,黄六爷也不是黄县丞的奴仆,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
既然是合作关系,黄六爷到底有什么必要,为了这件事情主动冲锋陷阵,甚至要将大权在握的王县令得罪死。
难道到了丝毫不给自己留退路的地步?
这完全不符合黄六爷一向老谋深算的形象。
事出反常,必有妖!
几个一番琢磨,大致猜到了问题关键所在。
可能县衙主动放出去的风声,没有准确的传到黄六爷的耳朵里。
黄县丞暗自卖弄口舌,把黄六爷和其他商人,都给蒙在了鼓里。
要知道,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因为黄六爷这等商人,即便已经身家不菲,可终究是官商有别,他们接触县衙官员的渠道却依旧很窄。
在未有正式公文,或主官出面的情况下,黄六爷从县衙得到的消息,必然会经过黄县令这一手。
如此以来,可操纵的部分,只怕是太多,最怕这种真假掺半的谣言,既合乎情理,又贴合实事,外人更是极有可能对此深信不疑。
这就给了黄县丞从中作梗的机会。
王县令沉思不语,他不确定事情是否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就在众人犹豫的时候,陈平再次站了出来,道:“是非曲直,见了他本人,当面质询,不就清楚了吗?”
“黄六爷就在县城,找他过来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啊。”
陈平此言一出,王县令眉头一挑,就要发话,赵瑾却是连忙摆手道:“万万不可,就这么将人锁拿过来,若是传出风声,说我们粗暴对待当地富商,只怕会引得人人自危,捐献修路之事,十有八九成不了了。”
对赵瑾和县令的对话,陈平唯有目瞪口呆。
锁拿?
谁说锁拿了?
恍惚了一下,再看看王县令的神态,陈平立刻反应了过来。
原来,王县令身为一县主官,是这个时代标准的读书人。
人家根本就没想过要和商贾们心平气和的交涉。
县衙邀请别人前来拜访,也只会邀请读书人和官吏,亦或者世族子弟。
让县令主动屈尊邀请一个商贾前来县衙商谈,解除双方之间的误会?
王县令心里,根本就没有过这个选项!
哎,心好累。
看来,想要促成捐献修路之事,不仅要考虑到商贾们的心态,随时提防县丞和胥吏们干涉,不可留给他们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