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当他们真正入了朝堂,成为了重臣之后,这个想法也随之而慢慢改变了。
不是说忘记了曾经的梦想,而是入了朝堂之后,就要以忠君为主。在很多时候,君主的意志体现,就是他们需要去完成的目标。
当然,多数臣子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顺带打起了小九九,想着如何为自己谋利。
但不可否认的是,成为了重臣之后,他们的确是变了,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会本能先想,皇帝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样的看法?而非是百姓有什么样的看法。
什么叫忠君,君主高兴了,对你的能力表示了认可,很是满意时通称就被称为是忠君之人,有能力的臣子。
可是反过来一想,你做的事情君主高兴了,百姓就会真的高兴吗?
难道他们之间就没有对立面吗?
那如果出现了对立的情况,请问,他们要做如何的选择呢?
听君主的吧,那就违背了幼时的理想。不听君主,为百姓吧,那又不是忠君之臣。
就在这种纠结之中,很多臣子慢慢就开始迷失了方向,以至于到了后面就是人浮于事,失去了原本做事的干劲,想着的只要不被批评就好。更甚者,干脆抛弃了自己的良心,开始为自己谋起利来。
当然,历史之中也有极小一部分的人,是心中一直揣着百姓的。似如海瑞、似如于谦于少保这般的人。
前者为了百姓,可以与皇帝对峙,其胆量之大可想而知。
后者为了国家,更是直接提出了换皇帝的事情。在他眼中,只要国家稳定了,百姓的生活安稳了,那皇帝是谁不重要,为了天下,皇帝也就是可以更换的。
两位都是真心为民的臣子,也在历史中留下了青名,但他们还活着的时候,日子却是一点都不好过,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君王的意志去行事,最终都没有落到什么好下场。
历史中,这样的官员还有一些,但不是很多。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出现,却也成为了反面例子,随时的提醒其它的官员,这样的为官之道是要不得的。
做个官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想想实在是无趣。
这也就是为何多数官员明知道有些事情应该做,怎么做选择,可还是违心的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决定和事情。而现在,苏石突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问包拯是赵宋的臣子还是汉人的臣子,显然,这就是在问他,是想为民还是想要忠君了。
这看起来并不矛盾的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也让包拯自打听了之后,就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包拯不是迂腐之人,不然也不会在历史中有如此的名气,也就不会被苏石给看中了。但对于这个问题,他当真是有些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或是说怎么选择。
毕竟没有赵宋的朝堂,就没有他现在的一切。
是先有了帝王的认可,才有了他手中的权力,他才能去做更多的事情嘛。
以往他就是这样去想的,可当苏石真正问起这个问题时,他有些茫然了。
他的所为就真的可以称为忠君爱民吗?
前者或许他可以做到,但后者他就算是做了,也是做得不够好吧。
那问题来了,爱民做的不好,岂不就与自己最初的人生目标相佐了吗?
包拯当时想到这里的时候,不由自主就出了一身的冷汗,他开始怀疑,难道说自己这些年为官都错了吗?
这个问题自然也就在包拯的心中成为了一块巨石,压得他这些天来都有些喘不过气的意思。刚才,韩琦说了那么多,一副开导自己的样子,包拯便忍不住把这个问题给抛了出来。
韩琦这一会也愣住了,是让可以决定自
己前程的君主满意?还是让最普通的百姓满意,这个问题他从来就没有考虑过。
在他看来,这根本就是一个问题。正常来说,百姓满意了,不就是君主满意?
君主满意,事实上也应该就是百姓满意。
但这种想法刚一出来,就直接被他给否定了。君主是爱民的,但不能说他做的每一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