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认为天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同源、同构、同序、同律。
中国传统哲学,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整体思维。
我们做艺术创作也是如此,如在平面设计中,元素的和谐能够营造出彩的效果,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内外环境相协调。
同理,古人讲“上医治人,下医治病”,就是高明的医生不关心你得什么病,而是注重你体内的阴阳五行是否和谐,纠正人体的不和谐病便自然会好。
《内经》将人体本身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体内部部分与部分之间既是连续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互为作用的。
《内经》将人体生命活动整体系统各部分、各要素(子系统)的有机联系归结为阴阳对立统行生克制等模式。
《内经》认为在人生命活动中,人的生理、心理、躯体三者是有机联系的,即生命能力与躯体形骸之间、精神心理与躯体生理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提出了“形神一体”的观念。
体现在在艺术创作中,“正负形对立统一”“五感传达”“节奏韵律”正负形对立统一:设计是对设计语言进行创造,正负形是一种图形图案,是视觉传达设计的符号。
符号作为一种语言,自然能够被产品设计进行创造。
由于正负形对立统一拥有特殊的魅力和视觉上的快感和满足性,正在被设计师们游刃有余地掌握和运用,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五感传达:随着信息化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设计师对设计的理解和传达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
五感设计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让人们耳熟能详的许多优秀设计作品之中。
所谓“五感“设计,即应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五种基本感觉来更深层次地传达设计思想和活化的设计理念。
这种设计方法被广泛地效仿与应用,给信息接受者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受,好的作品是要调动五官共同完成的。
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
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
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
《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
《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中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此后,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断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对形与神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语境下的“心主神明”论中国哲学中的心有多重意义,或以心为思维器官,或指思想、性情、本性。
而西方人所谓之心,与灵魂离为两物,只指肉体心之一种机能而言。
西方人认为超肉体者只有灵魂,中国人所谓之心,则已包容西方人灵魂观念之一部分。
中国人舍弃人的灵魂而直言心,便舍弃了人生之前世与来生,而就此现实世界,从人类心理之本原与终极的大同处来建立一切人生观与宇宙观[3]。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模拟社会政治礼制秩序建构了“心主神明”的特殊理论,《荀子》中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一观点被中医学吸纳并发展,如《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类经??藏象类》中说:“心为一身之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是,故中说神明出焉”。
自从,张伦之从胤禩那里听说抗体,就有了免疫的概念,但这个时代,他想要研究免疫学,那还是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