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好消息!”
稳重的孙元化,一路小跑来见杨承应。
“什么好消息?”杨承应问。
“恩师寄来书信,已经请了一位医术大家随瑞安大长公主的二儿子来金州。”
“太好了!”
杨承应激动的站起身来。
这些日子,别提他过得有多苦了。
论医术,他属于二把刀。
为了教那些女医护兵,可谓是绞尽脑汁。
这下来了医术大家,还是徐老推荐的,问题应该不大。
“请问是谁啊?”
激动过后,杨承应忙问医术大家的来历。
“这位姓张,名介宾,字会卿,又字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世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人。
幼年随父游京城,十四岁师从京华名医金英,得其真传。
中年从军成为幕僚,后来解甲归隐。五十七岁回家乡,至力于精进医学。
被人们誉为‘仲景、东垣再生’。
他有事在京城,被恩师知道,介绍金州镇的情况,遂跟着前来。”
听了介绍,原来是真·医术大家!
哎嘿,这个名字怎么耳熟啊?
张介宾,字景岳。
张景岳!
杨承应吃惊不小,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温补学派创始人。
张景岳晚年辑成的《景岳全书》,有六十四卷,博采前人之长,自成一派。
虽然遭到后世诸多批评,但对于当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后世很多的庸医,借着他的名头滥用温补,导致他的名声受到影响。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位明末医术大家!
又苦熬了几日,时间来到天启三年的七月初四。
祖天弼提前到帐下听用,杨承应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
霍维华也来了,待在镇虏城里的馆驿。
那是以前方震孺住的地方。
这天,一则重要消息传来了。
“公孙晟、吴三桂、沈志祥进来。”
杨承应坐下,面露威严。
三人闻声,立刻入内。
“公孙晟,命你率部分亲卫出城十五里迎接万大人和张先生。”
“遵命。”
公孙晟在外面听得一清二楚,不用细问,退了下去。
“吴三桂和沈志祥率部分亲卫出城十里相迎。”
“遵命。”
吴三桂和沈志祥抱了抱拳,退了下去。
杨承应看向孙元化:“孙先生,随我出城五里相迎。”
“好。”孙元化笑着点头。
看得出,大帅到来对张景岳非常的重视。
去镇虏城的路上,年近六旬的张景岳坐在骑马缓行。
他曾经来过金州镇,当年一片荒芜的地方,如今已成沃土。
到处是种地百姓,扛着锄头,成群的下地干活。
途径军堡,能看到训练有素的士兵。
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士兵和百姓没有隔阂。
偶尔还能看到士兵和百姓闲聊,聊得挺开心。
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看到他面上欣赏的神色,万弘祚泼了冷水:“张老,别被这一切的假象懵逼您老的双眼,杨承应可是一个毫无礼数的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