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郑氏的商船先走海路,后经长江,直抵南直隶西部地区。
刘国能、李万庆两部以及三万榆林兵则须留守畿辅一带,增加某太子手里的御敌筹码。
就是为了防止皇太鸡在夏秋之际,再次叩关找补自己的损失。
有机会被某太子直接统领,这算是肥缺了,因为诸部都会得到足粮足饷足装备的待遇,基本啥也不愁。
不打仗的话,除了日常训练,剩下的时间那就等于在军营里养膘……
有了这七万人马,加上原本畿辅一带的驻军,某太子就有信心和实力野战御敌了。
不能在大规模装备坦克之后,还让皇太鸡带着辫子兵进来打秋风,那就太过寒碜了。
倭军现随船队返回大沽口,等拿到了奖金,再启程回国。
最重要的是领兵的大名与将军们要以领取奖金的名义,前往京城大采购一番。
其实在天津也能买到心仪的商品,但这种旅游观光的机会岂能轻易错过?
很多人之前根本没出过国,更没来明国的都城游玩过,必须拍照留念才行。
某太子麾下的工厂早已实行三班倒,以满足各个大客户所下的海量订单。
倭军上下所领取的奖金,最终会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落到某太子的口袋里。
这是此前得来的经验之谈,除了足轻之外,包括武士在内,没人会傻到真把白银带回家。
在明国将自己所得的白银用来购物,到家之后再卖掉,那就等于净赚了两三倍的利润。
而且完全无需上税,这是经过德川大将军同意的,大将军本人每次也会派人前来采购。
初到明国都城,倭军大名与将领的直观感觉就是繁华,无比的繁华!
京师的繁华程度不下大阪的十倍,也就是相当于十座大阪城攒成一堆了,这还是保守估计。
到崇祯十六年春季,根据顺天府尹侯峒曾的统计,京城的在册人口已经达到三百二十五万。
在册是指有本地户口的人,算上周边以及外地及外国来的流动人口,可能突破四百万大关!
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京城的工业发达,工厂林立,招工机会多,薪资待遇好。
使得周边地区的青壮劳力几乎都放弃了种田,把家里的地租出去,进城来务工赚钱。
再就是周边城池里有钱的富绅也愿意搬到京城来,或者在京城里置地购房。
京城这里歌舞升平、声色犬马,外地自然也有,但档次就有明显的差距了。
贪图享受又不差钱的土豪,在看过各种总汇的表演之后,也愿意在这里常驻。
北廷管理的八隅之地,考试的学子与来镀金的二代们,本着或学或玩的想法,也会住在京城。
那些外地的商贾想要偷师学艺,就得派家中脑子活泛的子嗣到京城里生活。
这些土二代住进来个把月之后,别的或许没学好,逗小姐姐真是手到擒来……
只有购买房产达到一定金额,或者在工厂做工达到一定年限,再或者得到了朝廷或某太子的嘉奖,才会得到京城户口。
很多穷人都在典房或租房,短期内是没机会得到户口的,这些人连同他们的家眷,就都算是流动人口了。
京城人口暴涨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官兵,特别是东宫卫队的家属在口碑营销之后,纷纷搬进城里。
东宫卫队上下不论军衔高低,一律自动获得京城户口。
对于这点,当初朝廷里不少人都是有异议的。
某太子就说了一个解释,便堵住了众人的嘴。
那就是东宫卫队的忠诚度自然无须质疑,最重要的是,东宫卫队属于某太子的私兵。
粮饷完全由某太子来出,某太子自然不会亏待这些嫡系人马。
这便意味着京城可以一下子多出数万身份可靠且收入稳定的人家,还有甚子比这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