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十一章
臣以为该立淄川王李宛。封德彝的不同意见率先打破了殿内的平静。



李宏为人果敢坚毅,国家此时正需要这样一位君主。赵秉谦坚持。



封德彝反驳道:大行皇帝的兄弟果敢坚毅的多了,如淄川王李宛便是,况且国家有制度,立子以嫡,无嫡立长,淄川王现在是大行皇帝的兄弟中最年长的,也该立他。而李宏身为藩王,不尊祖制,弄兵乱边,已被削掉爵位,分明是个飞扬浮躁之人,哪来的果敢坚毅,立这样的人为君,岂不是要贻笑千古?



李宏弄兵那也是事发突然,边军溃败,官员逃窜,敕勒深入边郡,李宏敢犯天下之大不韪纠合民众御边,其人果敢如此,况且流放以后,没有丝毫怨恨之心,牢骚之语,这不是他的坚毅之处吗?国家此时正需要这样的君王,臣坚持立李宏。



封德彝和赵秉谦便为此吵吵起来,众大臣又说立李宛的,也有说立李宏的,但说立李宛的占了上风,毕竟李宏是个废人,要立他风险实在太大。就在众人哄朝不定之际,朱执礼出场喝道:



在太后面前吵来吵去成何体统,我等只是出主意,大事还需太后定夺。



众人听了朱执礼的喝声都止住吵闹,只有赵秉谦反驳:大将军此言差矣,国家立君是大事,是国事,我等大臣出言献策,是应有之义,意见不同,那都是为国,怎么能说是吵闹呢?



朱执礼被赵秉谦一驳,有丝不快,反问道:你你的意思是太后还做不了主,还得听你一个人的意见喽?



下官并无此意,下官只是觉得立君这样的大事,我等大臣领国家的俸禄,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执礼听了更加气愤,便要发怒,被朱太后抢言制止。



好了,大家都是为了国家,为了我大虞的江山社稷。但如今你们各执一词,以我看你们所荐的二人立谁都不好。无论立了谁,以后难免有人借机党争阿附,反倒闹得大臣不和,君臣相疑。



太后明鉴,既然如此,新君人选还得由太后定夺。朱执礼应附朱太后道。



朱太后慢条斯理的说道:赵尚书刚才也说了,立君是国家大事,得众人说了才算,我也就是荐个人选,最终还得由诸位定夺。



封德彝和赵秉谦二人意见不合,见朱后在其间调停,也都止住争论,听朱后言语。



臣等愿听太后圣裁!



嗯,我觉着吧,清河王李宪就不错。我听说有回他的母亲病了,他整日在床前侍奉,夜里也是和衣而睡,还亲自给母亲煎药,药煮好了还要给母亲试药,我朝以孝治天下,这样的孝子,我看就是新君的不二人选。



朱执礼应声附和:臣也觉得清河王李宪聪明仁孝,理应继承大统,上顺天心,下应民意,中慰太后之心,臣附议,立清河王为帝。



御史中丞韦见清也附和道:臣也觉得清河王孝感动天,昔日汉文帝为其母薄太后亲尝汤药,后来入继大统,清河王孝顺其母,与文帝无异,定能承奉宗庙,孝养太后,抚慰万民。



这韦见清本是宫中的羽林郎,只因长得眉清目秀,被朱后看中,选为侍中,得以进出宫廷,成了太后的面首,深受宠信,后来得了个不伦不类的‘中外采风使’之职,实际上专为朱后兄妹刺探中外百官的隐情,打击异党,现在官拜御史中丞。



封德彝等人听到这里幡然醒悟,原来这朱氏兄妹早就定好了人选,只是引而不发。叫众人来商议不过是虚晃一枪,要是大臣有相同意见便借坡下驴;要是大臣意见不一,争执不下,他再提出不同意见,居中调停,反倒能获渔翁之利。



嗯,我也只是荐个人选,还得听听众大臣的意见呢?



朱太后在帘后试探众人,众大臣除封张二人外都跟着应和,纷纷支持立清河王李宪。朱后见二人默不作声,问道:众大臣都支持立清河王,封德彝,赵秉谦你二人可有何异议?



有朱后的举荐,再加上朱执礼和韦见清支持,众大臣又是墙头草,立清河王早就是板上钉钉,封德彝自知上当,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回道:臣遵太后圣裁。



见封德彝也同意,朱后又问赵秉谦:赵秉谦,你呢?



李宓所有兄弟中就属李宪年纪最小,不过十五岁,立他为帝,朱后依旧可借机临朝听政,朱执礼依旧作大将军辅政,赵秉谦怎会看不出其中猫腻,但他更气愤朱氏兄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