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十三章 巡视东莱 官职空缺
汉中王,长安许多士族与其二人或多或少存在联系,他们对此事一直是敢怒不敢言,心生怨气啊



曾经,臣向陛下提议提拔他们,陛下也是不准



然,现如今也别无选择了



刘策恍然大悟



在汉朝,大多数的学习资源都掌握在贵族手里,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读书



虽然汉朝时期的贵族还没发展成隋唐世家那样,足以推翻王权,但多多少少也可以左右当地百姓的生活



而朝廷官员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军功爵位



汉文帝前就有‘吏多军功’的说法



二是郎官



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的随从



主要来源是‘任子’,和‘赀选’



两千石以上的官吏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官,称为‘任子’



西汉时的苏武刘向霍光等,东汉时的桓郁马廖宋均等,都是因家中父兄的功绩被授予官职的



除商贾外,凡家资满十万者,向政府缴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做官,景帝时放宽限制,降为四万钱



文景时期的张释之司马相如二人是赀选为郎官的



但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却不一定贤明,且有利于世家垄断官职,把持朝政



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盛行上书拜官



鼓励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书言国事以自荐,皇帝



亲自审阅,优者录用,授予郎中给事中等官,以备顾问



武帝时,上书言时事得失而求官者以千数,名臣如东方朔朱买臣主父偃等,皆以上书而拜官



再然后就是汉朝最有名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具体过程就是多数先由皇帝下诏,令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按照一定的名目,把各地品德高尚才干出众学识渊博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由朝廷直接任官,或经过某种形式的考核择优录用



如文帝时期的晁错董仲舒等就是由文帝亲自考校选拔的



武帝光元元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



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



察举孝廉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在地方上选拔一些有才能的官吏



二是扶持郡国教化,倡导道德礼仪



但是察举制的不足也很明显,就是太被动了,因此并无规律可循



察举制给社会底层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



东汉后期,官员们为了家族利益,串通一气,相互勾结,官官相护,偏离其初心



甚至被讽刺道: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最后,就是作为对察举制补充的征辟制



征辟制分为两部分



第一就是‘征’,对应的是皇帝征召



第二就是辟,则是贵族及高级官员所纳



但是征辟制的弊端也很明显



那就是方便了僚利用辟除以公徇私,这也是导致东汉诸侯割据的原因之一
(2/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