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卷 纷争乱世 第一百四十七章 白叠
王镡和亲卫都士兵们以骑弩,给追击而来的蒲莎军斥候,来了一次沉重打击。王镡等人纷纷将骑弩挂会马侧,将手中马槊遥指敌阵,加速冲锋就冲杀了过去。



雍军的骑弩射击完全打乱了蒲莎军斥候的节奏,等到幸存者们反应过来的时候,两军相距已经不到五十步了。他们慌忙将弓箭抛下,拔出弯刀和骑矛,迎接雍军的冲刺。



两军瞬间就厮杀在了一处,鲜血四溅,人仰马翻。



王镡在即将和蒲莎斥候骑兵撞在一起的瞬间,微微偏开一点角度避开了敌人的骑矛,顺势将手中的马槊刺入了敌人的咽喉。



被刺中的蒲莎军斥候瞬间身死,整个身子比带离了战马,而他胯下的战马还在向前飞驰。



王镡来不及将尸体甩掉,就这么用马槊举着尸体撞向了接踵而至的下一名蒲莎军斥候。冲过来的蒲莎军斥候完全没想到王镡还有这种骚操作,根本反应不过来,直接被撞下了战马,然后就悲剧的被后面的战马践踏而死。



王镡趁机将马槊,盘旋挥舞起来,将马槊上的尸体抖了出去,砸翻另一名蒲莎骏驰后,紧接着连斩了两名想要乘机偷袭的敌人。



自家都尉如此骁勇,让亲卫都士兵士气大涨,他们纷纷化身死亡旋风,带起一蓬蓬血雾,不到一刻钟就将追击的蒲莎军屠戮一空。即便是因为恐惧而缀在最后的蒲莎军斥候,也没能幸免,他们被看到信号而赶过来的第一队亲卫骑兵给围剿了。



第一队队长王潭和第一队虞候李季两人上前,在马上行了一个军礼:“都尉!”



王镡用抹布将马槊擦拭干净,然后对两人说道:“跟王湔汇报一下战损和缴获,然后回归本队,蒙屹、王湟,你们带着第二队人马接替第一队的任务,我们向北,探寻一番,凡是遇到敌人,就将他们引向我这里。”



王潭、李季、蒙屹、王湟四人行了一个军礼,然后就各自忙碌去了。



王镡将马槊放回驮马的铁钩上,然后对王湔说道:“去,取一具敌人的尸体过来。”



王湔闷头取来一具蒲莎国斥候的尸体,王镡翻身下马,同王湔和欧阳询,和三人之力,将尸体身上的甲胄扒了下来,露出了甲胄下面的衣服。王镡拔出腰间的匕首,“呲啦”一声,就划开了衣面,露出了里面白色的棉絮。



王湔和欧阳询面面相觑,问道:“都尉,这。。。蒲莎人怎么在衣服里塞进了这种东西?这能保暖?”



王镡用匕首挖出一块白色的棉絮,先是闻了闻,然后又用手揉搓了一下,肯定地的说道:“没错了,是白叠,怪不得他们能够在风雪中穿行万里而无事。”



王镡的话让王湔和欧阳询两人大吃一惊,欧阳询一脸惊诧地问道:“都尉,您知道这东西?”



王镡点点头,说道:“当然知道,没想到蒲莎国已经开始使用白叠御寒了。”



白叠,也就是棉花。不过中国古代并没有“棉”这个字。只有“緜”或“绵”字,原指丝绵。



后来棉花传播入中原,借用字形称为“木绵”。直到南宋《甕牗闲评》中才出现“棉”字。元朝的《王祯农书》中“绵”、“棉”尚且混用,到了明朝才多写作“棉”。



中国最早提到棉花的古籍是《尚书·禹贡》篇,书曰:“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所述“卉服”,就是指用棉布做的衣服。



而在《后汉书》、《蜀都赋》、《吴录》、《华阳国志》、《南州异物志》和《南越志》等书中,都有关于棉花的记载。其中“古贝木”,始见于《南州异物志》,南州指今华南地方。《吴录》称木棉树产在交趾安定县,即今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华阳国志》所述梧桐木产地在永昌郡,即今云南省西部。由此可见5世纪前的棉花产地主要在今华南和西南一带。



书中所说的木棉树、吉贝木、古贝木、梧桐木、橦树、古终藤等从古代梵语、阿拉伯语、马来语、古突厥语等音译而来的词语,都指的是棉花。还有些古文献中记述的白或白叠,指的也是棉花,或是指用棉织的棉布。



关于棉花的形态,《吴录》中言木棉树:“……高丈,实如酒杯,口有绵,……”是指多年生木棉。



《旧唐书·南蛮传》和《新唐书·南蛮传下》中同样有关于一年生棉的记载。元朝《王祯农书》记述:“一年生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