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133 雀替
连林林正在跟许问讲当初连天青建筑这个亭子时的情况。



那时候连林林刚到这个新地方,一切都不适应,高烧的残余还让她有些昏昏沉沉的。



连天青心疼自己的女儿,一直把她带在身边,耐心地对她讲话。



那时候,连林林有点模糊的世界里充斥的全是这座亭子,对此的记忆非常深刻。



当时的姚氏木坊还没有扩张成现在这样,只是一个小型的作坊,坊里人手比较少。



连天青基本上就是自己一个人完成这座亭子的。



从挖掘地基、放置础石、搭建亭子框架、填充骨肉,到最后的修整细节,他一共忙活了一个月的时间。



“你看这亭子上的雀替,全是我爹雕的。他当时问我喜欢什么,我说我喜欢树啊,他就选了六种树木雕了出来。你看,这六个雀替,每一个都是一种不同的树!”



许问顺着连林林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



许问这次回去看了不少书,书本里的内容此时清晰地浮现于他的脑海。



雀替又叫撑拱,也叫牛腿或者马腿,指的是檐柱外侧用以支持挑檐檩或挑檐坊的斜撑构件,主要起支持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



这个构件在明朝中叶以前非常简单,基本上没有装饰作用。之后比较常见卷草、灵芝、竹、云或者鸟兽等装饰雕刻,到了清朝的时候变得更加复杂,精雕细凿,要求“密不透风”。什么亭台楼阁,传说戏曲人物,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搬上去,极大地体现了木匠的想象力与雕刻能力。



许问尤其关注的一个细节是:这个构件各个朝代各个地方的称呼是不一样的。



宋朝的时候它叫角替、也叫绰幕,明代的时候它开始大规模流行,但直到清朝时候,“雀替”这个称呼才正式出现。这一带是江南,它在木匠里的称呼应该是“牛腿”,连林林怎么会用“雀替”这个词?



许问虽然到现在也不清楚班门世界究竟是哪个朝代,但不管怎么看也不是清朝啊。



既然不是清朝,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称呼?



这个世界真是太奇怪了……



从雕刻与使用风格来看,这个雀替不可能出现在明中期以前,更像是明朝后期到清朝的转变时期。



它精雕细琢,雕刻得精细而复杂,但又不像清朝流行的那样“密不透风”。



就如连林林所说,连天青雕刻的是一种树木,许问一眼就能认出这是榆树。



卵形的树叶,边缘带有锯齿,叶脉非常清晰。



连天青雕刻得很是细致,许问能看见掩映叶间的大串榆钱、纵裂粗糙的树皮……甚至连叶脉上微微的绒毛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许问转了个角度,去看另一个雀替。



这一个雕刻的是柏树,挺拔修长,有凛然之姿,是与榆树完全不同的风范。



六角亭,六个雀替,每个都是不同的树种,全部都是常见的实用木。



许问看着它,甚至可以想象当时连天青一边雕刻,一边对女儿絮絮叨叨的情景。这样的连天青,也只会出现在女儿面前了。



“咦?”欣赏的过程中,许问突然想起了什么,发出一点声音,目光更加专注。



“怎么?”连林林疑惑地转头看他。



“那个木雕!”许问今天这大半天,想的都是连天青给他布置的作业,这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想了起来。



他一直在想,那个钓鱼老者的木雕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造型结构有点特殊,看上去不像纯粹的摆件。



现在他突然意识到了,这是个雀替啊,功能性的构件,跟纯装饰性的摆件当然是不一样的。



顺着这个思路,许问继续去思考,突然间领会了这个残缺雕刻中间的某些细节的用意。雀替需要起到支撑作用,需要符合力学原理,所有的装饰性都是在这个前提下衍生而来的。



“纸!”一条条线条、一个个图像在许问脑海里铺陈开来,他急着叫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