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82章 位置
第一家。



这让郭昌存有点哭笑不得,半开玩笑道:“文良同志啊,看来你是没这个好运,休息这半天喽!”



车上的人都在笑,倒是让徐文良有些莫名奇妙。



......



调研行程徐文良是烂熟于心的,也知道今天调研组要到下河村的张贵林家进行走访。



但他还真不知道,张贵林就是齐磊的姑父。



本来还挺庆幸,上午过来感下齐磊四姑盛情款待,顺便看一看那个让他恼火的小男生。之后就可以直接归队,展开下午的工作。



现在倒好,碰一块儿了。



此时,徐文良也是苦笑,郭昌存说的对,他这个陪女儿的上午看来要泡汤了。



其实,这也不是郭昌存想要看到的结果。



当中巴停在村口,郭昌存下车,对上推车到近前的徐文良,两人相视一笑。



意味深长。



郭昌存沉吟了一下,“既然碰上了,那就一起吧,毕竟你在这个位置上。”



语带双关,位置...更深层的意思是,你在这个位置,就要说这个位置的话,不要惹麻烦。



对此,徐文良通过一路上女儿的开解,也想开了不少。



给了郭昌存一个肯定的答复,“郭厅放心,本来休这半天就不合时宜。”



郭昌存点了点头,拍了拍徐文良的走臂,引着众人迎向等在路边的齐玉华,还有下河村的干部。



...…



齐玉华作为白河子镇,乃至整个尚北市最大的农业承包大户,接受调研组走访是一个必然的行程。



这可能也是尚北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成绩了。



毕竟,这种集中农业的模式,在当下的时间节点,放眼全国也属于比较超前的思维。



尤其是齐玉华和张贵林的背景更值得深挖。



张贵林是某野战军旅参转业,齐玉华则是是动荡年代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庆城油田采油二厂主管后勤的副厂长。



89年辞职下海,经营起一家油田设备公司,96年又毅然回到家乡做起了新兴农业。



目前已经在白河子镇承包了1000多晌水田,并带领下河村民试验性地搞冬季木耳养殖。



这样有看识,有能力的模范农户,在尚北已经算是门面了。



调研组在经历了两天的煎熬之后,也终于看到了一点尚北的“诚意”。本定半个小时的走访,却是足足呆了一上午。



详细了解了齐玉华一家的情况,包括大规模种植的经验,还有遇到的问题,也算是宝贵的经验了。



最后,调研组成员以及省市领导,就在齐玉华家的院子里围坐一团,算是展开了一次临时的谈话会,主要还是听取基层百姓的心声。



其间,上面的领导问到齐玉华夫妇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层面的帮助。



对此,齐玉华也只能暗自无语。



困难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少。就白河子到尚BS区的那条路,就是阻碍发展的最大的问题。



但是,做为一个过来人,一个也曾经在领导位置呆过的人,齐玉华也懂什么叫“位置”。



这就不是一个提困难的场合。



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你在这向中央来的大领导提意见,置本地官员于何地?



等上面的领导一走,还不得看本地领导给不给办事?



在98年,人们的观念,包括胆量,和二十年后可是没法比的。



后世有自媒体,是个无比开放的信息时代,一点点小事就可以被放大,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



以至于百姓敢说话,也敢质疑权威。



但是在当下,真的没用。



尽管中央调研组是带着诚意来的,想听取意见建议。但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