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76章:还得自己上!
,难怪BAT四处招兵买马,但却从没听到过他们找上万重山系的公司,合着是都不敢惹孟轻舟!



这么一想,王芷文对新历的IPO更有信心了,她打算问问小狐的口风,能不能在公司的股东里,加上孟老板,扯大旗谁不会?



今天到场的人不少,就连很少出席这种场合的中影康总都来了,他是没想到《湄公河》能取得这么高的票房,这才上映半个月,就已经11个亿了,看来猫眼预测的20亿,问题不大;



想到孟轻舟手里还有一部《红海行动》,康总也动心了;



最近的媒体报道中,已经有人把主旋律电影和好作品说成了对立的两面,附和声还不少;



“主旋律电影”和“好电影”本身没矛盾。



影响文艺创作的一方面是权力,一方面是资本,另一方才是观众。前两者负责创作,后者负责到底买不买账。



这点看四十年来的春晚变化就能理解了,早期春晚的语言类(相声小品)作品很多也都是主旋律的,但明显没有那种“脱离观众”“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看不起观众”的那种“说教味儿”,而近十年来这种“说教味儿”就越来越明显。



用具体的人来说,同样的姜昆、赵本山、黄宏、冯巩和郭冬临,在不同年代的作品画风都不一样,到底是他们自己变化了,还是其他的什么变化了?



如果看过80、90年代的姜昆作品,很难想象二三十年后的姜昆会变成现在的画风,问题的答案就在这种变化的背后。



主旋律作品很多类型,不是只有又红又专才叫主旋律,以电影音乐为例,爱国主旋律与优美动听音乐不矛盾。



想想《上甘岭》《我的祖国》怎么唱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想想《喀秋莎》怎么唱的?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其实都承载着一个国家思想、舆论、文化、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例如商业电影极其发达的美国好莱坞,它们把商业片和主旋律作了一个最好的结合示范。



美国的民主、自由等一切光辉形象,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哪怕是带有社会批判,但你不得不承认,这种勇于承认的勇气,也可以当作是美国自由体系的另一种表现。



说实话,很多人看美国电影唯一感受就是,美国人真牛逼,人家几乎把主旋律玩到了骨子里,他们可以通篇骂着政府,骂着总统,骂着职权部门,然后告诉你,我们美国不完美,但我们美国是个尊重自由意志的国家。



他们可以通过电影将政府和国家彻底撕裂,告诉你美国是美国,政府是政府,政府有人干了坏事,那是人的问题,和美国这个国家无关,政府是不完美的,但美国依然是人类的灯塔,依然值得国民们喜爱。



就问你,服不服?



反观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依然还处在主旋律的初级阶段——直接说教,将所有要表达的价值观直接展现给你看,然后告诉你,这么做才是对的。



从过去的老电影,到现在的湄公河行动,变化的只是电影技术,可电影的核心逻辑根本没有变过。



通过展现特殊战线的悲壮,告诉我们,我们这个国家来之不易,我们的成就有多伟大,大家要珍惜。



这种传达有没有意义,好不好?非常有意义,非常好,非常对,但是再好的东西,再对的东西,你讲多了,也会让人产生逆反情绪,这就是人之常情。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不多啊,为什么有人认为拍的多了?



就是因为咱们以前拍的主旋律电影换汤不换药啊,不管看哪部主旋律电影,套路都是一样的,递进的情绪是一样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以给大家的感觉就是一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