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996章:孟轻舟枪法太差
小狐撇撇嘴,心不在焉的搭话:“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几个经常给她打广告,肯定销量大涨啊,年底的时候让小丫头给咱发大红包!”



“不好说呢,我看老幺的微博上,不少粉丝都说要支持她,可没提我们几个,这丫头要牛起来了,狐狸精,你要过气了哦,哈哈哈!”



这就是粉丝的力量!



喜欢一个明星,你就会去买他的东西,他的电影,他的电视剧,他的海报,他的产品,各种各样跟他有关的东西;而你不喜欢一个明星,你绝对不会去买与他相关的东西,来给自己添堵——你家里贴着一张你讨厌的人的海报,是给自己减寿用吗?



所以,从娱乐圈和明星诞生的第一天起,聪明的经纪公司就知道,要让公众对明星产生很好的观感,要维护明星的良好形象。



明星一旦xd,一旦成为渣男,一旦出现各种负面信息,就会导致市场号召力大减,也是因为如此。



而粉丝与明星之间的情感交流,几乎是单方面的,根据时代的发展,也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



公众对明星的印象决定着明星的市场号召力,名气大,美誉度高的明星就意味着市场保证。



正因为如此,当年刘德华才会被人拿枪指着脑袋逼着他签合同演戏(江湖传闻,楼主没精力考证真假),因为他就代表着票房保证。



之前也说了,明星市场消费的是粉丝与明星之间的情感。



但是粉丝对明星的情感来自哪里呢?这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明星跟大部分粉丝之间的交流,是不存在的,除非极个别的粉丝能够参与那种铁杆团,见到明星本人,其余的粉丝,依靠的都是单方面的想象,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不甚发达的时代。



最早的年代,粉丝对明星的情感,大多是来自影视作品中的角色。比如说,发哥的赌神,小马哥;当年的娱乐报道中,曾经有小混混见到周润发,把他当作小马哥行礼,由此可见一斑。



而当年演反派的明星也是相当吃亏的,比如说,还珠格格里的容嬷嬷,好好的老戏骨,上街买菜还被追着打。



在互联网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粉丝与明星之间的互动,是单方面灌输的,我们姑且把他叫做:灌输时代。



这个时代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粉丝是单方面接受明星的形象的,明星参演的角色,被经纪公司的包装定位,决定了一切。



粉丝能接触到的明星形象,都是来自电影电视,还有纸质媒体,而这些电视电影和纸质媒体的角色形象,还有内容报道,就是粉丝心目中的明星形象——明星本人其实也没有办法跟粉丝大范围互动,而小规模的粉丝见面会,是根本不可能大范围传播的。



也正因为如此,那个时代是内容为王的年代,为什么这么说呢?



为什么说灌输年代是内容为王的年代呢?



归根到底,是技术所决定的。那个时候没有网络,只有影院、电视台、广播电台和纸质媒体。



影院当然是播放电影的,电影这东西,你演的好不好,观众心里都是有数的,一旦失败,就很容易成为弃儿。当然,那个时候,超级明星也有很大的号召力,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不能过度消耗粉丝的情感,因为烂片就相当于是猪食,喂粉丝一次两次没关系,要是每次都喂,就算你脸长得再帅,粉丝也该弃坑了。



所以,那个年代的明星,都是很努力很用心的。



而电影跟公众之间的交流,也正好印证了灌输理论,这是单方面的操作,粉丝只能接受电影中的明星形象,而没有互动的渠道。



再说电视台,电视台的播放时长本来就那么多,黄金剧场的时间段更是少之又少,除了播放好看的电视剧和电影之外,要不就是播放火热的综艺节目,你说让当年的电视台天天给某位明星刷访谈什么的,根本是不可能的。



电视台仅有的资源,放片子和广告都扣扣吧吧的,哪里能偏着屁股给某位明星是一个劲儿的刷存在感?
(3/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