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894章:东窗事发
r />


所以在整个华语圈资本、题材、乃至观众都在流动甚至不断更新口味的年代,“香港电影”这一概念,或许会逐步的成为历史名词,取而代之的就是“大华语电影圈”的全新思维。



香港影人有着非常完善的工业意识,仅凭这一点就把内地的草台班子甩出好几条大街。



但是和内地的电影人相较,内地有着较为突出的美学意识。所以许多香港的技术工种,譬如摄影、剪辑、美术、化妆等,在内地诸多题材背景的烘托下,能够展现出比在香港更多的才华。



因为在香港,题材有限,而且在制作方面的条条框框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香港电影的美学发展。



当然,像许鞍华这样热衷文艺片的导演在美学上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的,只是资本未必接受,市场也未必接受。



徐科和陈可新是最早一批北上的导演,后来这个名单加入了吴宇森、陈嘉上和杜琪峰;



这几位早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就是大拿,来到内地,经历短暂的适应期后,都推出了质量和票房都不错的作品——《如果·爱》、《投名状》、《龙门飞甲》、《毒战》等。尤其是《毒战》,杜琪峰最大的贡献是在内地让警匪片这一类型的审查尺度更加开放了一些。



有一种论调,《无间道》后,香港再无拿得住的本土电影。



而《无间道》的三位主创,刘伟强、麦兆辉、庄文强也开始北上,“窃听风云”系列是麦庄北上的新作,虽然讲的是香港的故事,片方打出的也是“最纯粹的香港电影”的口号,但是整体的风格和叙事已经开始偏向于内地观众的口味了。



再往后,无论是陈木胜、林超贤、冯德伦,以及梁乐民和陆剑青,这些中生代导演都在试图找到内地观众和香港电影工业的契合点,像《激战》、《寒战》都为陆港合拍片的翘楚之作。



逐步的,他们会成为“大华语电影圈”框架下的主力力量。



只是,内地观众不会满足于日常消遣的“爆米花”电影,早先徐克、陈可辛都在寻找内地观众熟知,而且能够表达出新意的电影题材。



无论是“狄仁杰”系列、《中国合伙人》,还是即将上映的《智取威虎山》,都使得香港导演在内容层面上愈发向内地靠拢。



虽然不排除还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但是总体的趋势是,内地越来越接受香港电影人的北上,而香港电影人也在和内地靠拢;



但两个圈子想要真正的融合还言之尚早,港台艺人如果不能放下莫名的优越感,很难得到内地影视行业的认同!



从2007年一直担任香港电影金像奖董事局主席的陈嘉上曾经说道“金像奖是为香港电影打拼的,如果没有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说香港电影在走下坡,那金像奖就是如实反应香港电影现状,并继续为香港电影打拼”。



香港电影金像奖主要是为鼓励香港电影人所主办,并非包括所有华语电影,“它就是一个服务香港电影工业的小奖而已”。



回顾近些年来金像奖的获奖名单,可以发现,虽然在各种技术奖项上,甚至影后方面,金像奖都可以容忍合拍片,但能获得影帝的电影,有一条潜规则:即这部电影的背景一定是香港,讲述的是香港故事,无论是《激战》、《寒战》,还是《窃听风云》、《岁月神偷》,莫不如是。



孟轻舟之所以对金像奖没抱太大期望,无非也是因为他们的故步自封早已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了;



……



“古丽娜!你怎么会在这?”



热芭和紫萱一进门,就看到了端坐在沙发上的古丽娜,三人面面相觑,丫头神情古怪的问道;



紫萱咬着嘴唇,暗自责怪老孟行事荒唐;



小娜在最初的惊慌过后,面对热芭略显严肃的责问,镇定的说道:“我姐男朋友来了,我借住几天,热芭,你别误会啊!”



“你少胡扯,我才不信呢,古丽娜,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竟然背着我勾引大叔,还要不要脸了!”



事大了!
(3/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