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好的事物的感觉会随着重复次数增加而效用降低;
但反过来由于现代社会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使得大家每次承受对方给自己带来类似痛苦的感觉缺很难随着机械的重复而增大太多抗击打能力。
故此,此消彼长之下陈奕迅口中便吟唱出:“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
“薛导,我真心话,这电影换我来,肯定达不到这个效果,最后的调色注意一些,就没什么问题了。”
国内现在成功的女导演,还真的不多,最出名的估计就是荣兴达的李韶红,还有香港的许桉华了;
女性导演所创作的内容大多会提供一种多样的视角,和主流男性父权的视角有一定差距,这种视角和叙事方式其实会挑战到一定的观影人群。
在观影人群不能接受的情况下,就会把这份无处安放的情绪发泄以及归咎在性别上,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她是女导演,难怪不好看。“
电影说到底是商品,是消费者可以选择消费的商品。所以可能对于这个时代,女性创作者不被需要,自然也就被边缘化,或者成为被主流消费的道具。所以女性创作者要想配合主流的内容,要不然消费自己,要不然就没有一席之地。
甚至男性导演想表达复杂,细腻,多样的情绪的时候一样很难被接受,更别说是女性导演。
国内电影的回本逻辑是这样的,特别是商业电影,电影院票房是回本的大头,如果电影院票房没回来,其他途径就很难回本了。
要是但凡带一点女性视角和色彩,都会被说能不能做个洒脱的女导演?能不能别老揪着这些琐碎的情绪不放?甚至会被反问,都什么时候了,还拍鸡毛蒜皮的事儿,应该拍有格局的商业片。
从资本的角度考虑,拍商业片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只是有时候内容比较好而已。要赚钱,自然就是要稳了。
要稳为什么不选择主流?那么多实力被认可的男性导演都没片子拍,为什么要选择边缘人群?
一个这个商业片如果找女性执导,那片中的“女性”导演也必须是一个商业元素,性别要有变现能力,没有商业价值的女性导演,宣发上不能打上可供消费的“美女导演”的标签,又或者是某种“女性标签+导演身份”的标签的话,那又何必用女性呢?如果给大众说安吉拉宝贝女士要执导《变形金刚》,是不是突然还有点好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