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08章:随时监控
大年初七,公司正式上班,孟轻舟在当晚,将所有在京的朋友都邀请了,他即将赶赴美国,这次去的时间不短;



潘安智拍完《人在囧途》后,从公司的编剧部门拿了一份动作片的剧本,带着一位摄影师,两人去了香港,实地勘景;



祖风的《风声》还没结束,大概要在3月底才结束,这是万重山成立以来,拍摄时间最长的一部电影,就连钟丽妨去了剧组后,都表示很满意,因为整个剧组,都抱着拍出精品的心思,



只有程尔,宅在家里,鼓捣剧本,他倒不是对公司现有的剧本不满意,只是没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干脆自己写了;



万重山的几位新锐导演,圈里眼馋的影视公司不少,也不是没人想过用点手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功的;



这很正常,有孟轻舟在,公司的氛围向来都很轻松,不怎么压榨大家,



公司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孟老板对编剧部门的重视性,远超其他,就连几位导演,在他的示范下,都对编剧部很青睐;



消息传到外面,看法不一,学院派的,认为孟轻舟这么做是看重原创,有着不俗的长远眼光;



更多的实干派,则是觉得他本末倒置,不理解他的做法;



按照电影史的历程来说,之前一般是导演比较重要,因为之前的导演大多具有复合性,编剧,作家和文学出身的大有人在,像《教父》的导演是编剧出身,乔治卢卡斯创作星战系列也是自己参与编剧的。



而到了现代,像诺兰是文学系毕业的,李桉是编剧出身,这就说明,很多导演,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打底的。



但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导演岗位渐渐偏向了另外两个方向,即美术摄影方向和制片人方向,比如《泰坦尼克号》的詹姆斯卡梅隆,张一谋等。



而对比前文所述,这类人的弱点就在于,如果没有人为他们提供优秀的文学养料,就会暴露其文学底蕴不足的弱点。



比如以李桉和张艺谋为例子,张一谋千年之后的作品就渐渐不行了,很对时候就是不会讲故事,镜头无法匹配应有的情节和情绪。



李桉则是千年之后渐渐炉火纯青,对比他之前的作品,《喜宴》《推手》什么的,都是比较编剧性的作品,故事里存在很多用偶然性来表现的桥段,而到了《断背山》开始,李桉就渐渐放弃了强冲突,这个时候,要是没有其强文学底蕴打底,他是转不过来的。



可以说,张一谋新千年之后的作品艺术性很一般,其实一部分是因为中国文学突然变得一般了,很少出现合适的养料供给,而他自己又产不了粮,就出现了其作品争议的情况。



所以在之前,由于有强文学性打底,亦或因为整体的文学环境好,文学成了容错率比较高的部分,导演就容易占据比较高的地位。



而在现在,产业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摄影成本的降低,摄影和美术的容错率大大提高了,胶片时代拍片的方法被颠覆,以前拍一条就是一条,现在是如果摄影不够好,可以使用多机位拍摄海量素材来进行筛选,这个时候,编剧的作用就又被重新提了上来,因为没有文学指导,你海量的素材也全无用武之地。



所以现在欧美,包括日韩,很多制作都是以编剧为核心,编剧兼任导演制片或者编剧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已经成为主流,因为其他工种的成本降低后,有很多办法可以为编剧弥补其视听上技术不足的问题。



但我们国内的影视产业现状,大概比其他国家晚个十年甚至更久,编剧目前还是无法占据核心地位,而有水平的编剧在这样的产业里也经常被消磨,最后变得平庸,平庸之后也再无心或无力创作自己认可的作品,想要回到巅峰很难。



所以说,编剧和导演,其实都重要,但是岗位的重要性,实际上是由其产业的发达性决定的,欧美地区,你无论是以编剧为核心还是以导演为核心,都能做出优秀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产业链有极高的审美底线。



而我国,你以谁为核心,都不得不接受一定程度的平庸化,因为大众的审美,还没能理解太脱俗的东西,以及很多小细节里包含的情绪,国内的影视作品,已经很久没有做出细腻感了,大家都在找爽点,自然容易变得平庸。



经过这么些年电影市场化以来的乱象,还相信电影只是单纯的艺术,那真的就是睁眼说瞎话,至少在逐渐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