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格的同学相对会好些,拿着卷子,等着老师数落,脑袋被点了数下之后回到座位。
轮到肖晓红时,徐老师点着她的头说:你怎么还不如你的妹妹肖晓萍呢,好歹都念过一年了,下次争点气!
冯薇是比较靠后被点名的,徐老师没有点她的头,说了句:有不懂的可以问,不行回家问问你爸也行啊。
肖晓萍倒数第四个被点名,她的成绩是一门98分,一门975分。徐老师说:比你姐聪明,好好学,下次争取打满分。
肖晓书倒数第三个被点名,虽然前面的肖晓萍没挨打也没
挨骂,但她还是战战兢兢地来到讲桌前。出乎肖晓书的意料,徐老师一向严厉的声音温柔了许多:语文100分,数学97分,数学这两道题你不应该错的,以后要认真,知道了吗?肖晓书接过卷子,没有动,或者说没敢动,等着徐老师下一步的动作。
徐老师低头看了下卷子,抬头要点下一位,看肖晓书还没回去,说:你可以回去了。肖晓书如获大赦一般回到座位,看着被扣了三分的两道题,确实是马虎了。
最后被点名的两个同学是王小山和王小慧兄妹俩,他们都得了双百。他俩一起被叫到前面,徐老师先是一顿表扬,然后说:王小山,你是一年级念了好几次了,打双百不稀奇,不过你得坚持下去,往下念,不能浪费好脑瓜。王小慧,你也是,家里有困难,也要坚持,念书是给自己念的,为了自己好,知道吗!
兄妹俩确实都爱学习,脑瓜儿也灵光,可是家里的条件不允许他们上学。父亲常年在外跑活儿,却挣不回来几个钱。母亲就是那个疯媳妇,好的时候还能照看一下家里,不好的时候就口中念念有词东跑西颠,需要有人在旁看顾。家里的田地多是靠兄妹两人忙活,而且下面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妹妹。
期末考试,肖晓书语文100分,数学985分。虽然数学总是马虎,得不上满分,但从此之后,肖晓书便对学习有了信心。
至此,肖晓书从来没有走出过这个屯子。在肖晓书的印象里,她就生活在一个倒扣的罐子里,外面的世界除了姚玉凤带着肖文乾串门去的亲戚们呆的地方,还有就是乡里县城和姥姥家齐市。亲戚们呆的地方,听她们回来一说,和自己住的屯子也没有什么区别,而乡里县里和齐市,只有遥远这个概念。
春节,一家人受邀去齐市的姥姥家过,这次出行让肖晓书对外面的世界有了直观的认识。
姚玉凤的娘家原本住在十里地远的屯子里。
肖晓书的姥姥和奶奶肖四老太是姨表姐妹。姚玉凤的一个舅舅办喜事,姚玉凤跟着肖晓书的姥姥姥爷肖振山跟着肖四老爷子肖四老太,都去参加婚礼。
在众多人中,姚玉凤看上了马上要去当兵的肖振山,跟自己的大舅多打听了几句,姚玉凤的大舅感觉侄女对这个小伙子有意思,再看两人,倒有几分俊男靓女的味道,长得还挺有夫妻相,肖振山方正脸型,浓眉秀眼,鼻直口方,五官要圆润一些,眼神温和,笑盈盈的,给人乐观的感觉,而姚玉凤五官更立体,眼神冷峻,让人觉得不太好接近。小伙儿帅气文明,姑娘好看大方,不管样貌还是年龄都相当,还是亲上加亲,姚玉凤的大舅决定当回媒人,成全其好事。
私下里,姚玉凤的大舅先与肖四老太探听,肖四老太又与儿子肖振山探口风。得到认可的回信之后,姚玉凤的大舅又和肖晓书的姥姥姥爷商量,都觉得能够结成这门亲事挺好。那边喜事结束,这边也定好了正式相亲的日子。就这样在肖振山入伍之前,把婚事定了。
肖晓书的大姨当初经人介绍嫁给了邻省林场的一个带着两个儿子的工人作了填房。后来大姨夫调到了几千里外的齐市林场去上班,随后二姨也去了,在街道办找了一份工作,嫁给了一个铁路货运站的工人。姐俩安定之后,和父母商量,决定举家迁往齐市。
而此时,姚玉凤已经和肖振山定了婚。
肖晓书的姥姥家在决定举家搬迁时,比较为难姚玉凤的婚事,带着走吧,这门婚事就可能告吹,可又不能留姚玉凤一个人在这边。肖晓书的姥爷就来找肖家商量,肖四老爷子觉得两个人年纪也不小了,当时姚玉凤25岁,肖振山27岁,已属大龄,决定把婚事办了,省得姚家为难。
于是,肖四老爷子给在部队的肖振山打电报,让肖振山请半个月的探亲假回来结婚。就这样,姚玉凤只身一人留在了这里。
肖振山和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