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章 弘农王府二三事
弘农王李恪,先帝仁宗三子,当朝圣上异母弟。仁宗四十二年封王于弘农,同年入藩。太子登基后,授弘农王便宜行事之权,加京畿招讨使,领太子太保衔,亲王双俸。



弘农王育有二子,与前礼部侍郎之女生长子李伯岳,与御史中丞之女生次子李子陵,二子差四岁。



弘农王领弘农一郡一十八县,立与洛阳与长安之间,是长安东大门的守护者。本朝,藩王可节制地方节度,可约定习俗,节度之地不封藩王,藩王戍边之地不设节度。弘农之地,北有河东节度,东有宣武节度,管辖之地从崤函至潼关,南及商於,坐拥华山天险,渭东平原。



弘农王在军事上,王府可直接控制是精锐亲军有五千骁骑,驻扎王府北面的渭南军营。函谷关守兵三万,武关守兵五万,潼关守兵三万,另有渭北大营的四万府兵,皆归弘农王调遣。朝廷在京畿的屯兵,除长安城外,几乎都在东面。



若是仁宗在世,弘农王李恪获此殊荣,领此大权,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当今朝廷势力暗流涌动,太子李玢皇位不稳,各方势力联手诸皇子夺嫡之心尽显。各关守军以防贼子进京,不可调用。渭北大营四万府兵,为关陇旧部军权所在,弘农王没有圣旨调拨不动。朝廷在弘农的十几万大军,弘农王名义之统领最高军事之权,便宜行事,可真能颐指气使的只有从十六卫中带出来的五千亲兵。



五千亲兵是从京城十六卫与北羽林军中抽调而成。左右威卫与北羽林军本就成体系管辖,弘农王李恪花了两年,将五千人重新分组,统一操练,才把当中的隔阂磨开,让五千亲兵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弘农王府的私兵。原先派遣的左右威卫与北羽林军的将领被调去函谷关武关与渭北大营。此三人由仁宗与太子指派,随弘农王入藩,也算是弘农王的人了,明升暗降,见缝插针,一箭双雕。弘农王给五千亲军派了自己在十六王宅时的门客田寿铠去操练。



弘农王不领民事,所以也不用开府,少了一套冗杂的办事机构。弘农郡守每七日来王府述职一次,各地县令有何事在于郡守汇报完由弘农郡衙的通政司向王府上报。弘农王主抓各地兵权,由亲兵之中选拔人才,派遣各地折冲府,不到两年弘农王府就实际控制了全郡的军权。



王府管家曾做过祆教僧侣,是一名回鹘人,与弘农王李恪相识十余年,入幕府十余年,入了幕府后便没出过十六王宅,京城几乎无人知晓李恪有这样一个门客。头戴白色小毡帽,身高八尺,魁梧异常。虽然还了俗,但李恪仍旧爱叫他在祆寺时的名字--世勋。



王府之中,内务处管理王府财权与日常细枝末节;外事处负责与弘农郡守京兆府尹的民事对接;军务处负责联络各关隘与大营军务;监查处是负责调查情报,便宜行事。各处的总管都是弘农王在长安时的幕僚门客担任,深受信任。



太子李玢登基前的王府,被管家世勋操办的井井有条。弘农王府与京兆府弘农郡各关隘大营,相安无事。王府一片祥和之气,定期还向各县开仓放粮,周济贫苦。当仁宗驾崩,太子李玢险些命丧东宫,弘农王领亲兵随宣武节度使进京勤王,一路从长安城东的灞桥驿杀到了城北大明宫,盛世的长安城已被血色弥漫,空气中都透露着尸体腐烂的味道。



攻城之战,弘农王险些丧命,三天两夜,终于攻破了长安城通化门。高数丈的长安城墙,紧紧贴着无数士兵的尸体,这些尸体平底而起,堆得跟城墙一样高。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破了东边三门之后,勤王联军火速占领了长安城东。弘农王与宣武节度使领着精锐由通化门直冲延喜门。可将整个东宫翻了个底朝天,未见太子李玢。



找不到太子,弘农王与宣武节度使产生了分歧。其实两人都想到了分兵,一路破承天门占皇城寻遗诏,一路寻找太子李玢。宣武节度使想夺拥立之功,又怕弘农王篡改遗诏。



弘农王李恪虽是人尽皆知的太子党,但同为先帝皇子,血统纯正,太子若崩,李恪作为最年长的皇子,登基称帝也名正言顺。



先前的千里奔袭,血战长安,三日攻城,留下的信任,在宣武节度使的猜疑心下荡然无存。



最后,分兵一路,由太子党的左金吾卫将领钱硕率领,协同弘农王守卫皇城,以防乱臣贼子。名为协同,实为监视。长安城东,及皇城大明宫皆在宣武节度使的掌控之下,大局已定。只要找到太子李玢,拥立称帝,作为太子妻弟的宣武节度使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各方的军情汇总到太极宫。



报,勤王军已攻占含元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