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十五章 你问我答
part26



陈恪的故事是从一百年前开始的。



那是二十世纪的头一年,也是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年六月,当时主持莫高窟的人叫王圆箓,是一名道士……”



“等等。”



林寻白打断他,“王道士卖文物的事谁不知道,怎么说起这个了?”<a href="https://www." target="_blank">https://www.</a>



“是啊。”胡金水点头附和,“小燕子问的不是什么手抄经嘛。”这个故事光听开头就知道很冗长,这么说下去,瓶子啥时候才能转到萧侃。



“那你了解详细的过程吗?”陈恪冷声反问。



林寻白哑口。



“听他说吧。”萧侃发话,塞给他一包炒熟的花生米。



这、这是花生米的事吗?!



林寻白愈发不服起来,知不知道过程有什么重要,真想知道的话随时可以去问他表婶啊,这家伙摆明了想避重就轻!



萧老板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陈恪继续。



六月的一天,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他虽是个道士,但隐约感觉密室中的经卷价值不菲,于是拿了两卷佛经,从莫高窟徒步走了五十里地,赶往县城找到当时的知县严泽,可惜严知县不学无术,认为这两卷破旧的经书只是废纸罢了。



两年后,敦煌来了一位新知县叫汪宗翰,进士出身,据说对金石学颇有研究,王圆箓看到希望,再次赶往县城,向汪知县汇报情况,然而这位知县对此也兴致寥寥,只交代他就地保存即可。



有了前两次的失败,王圆箓依旧不死心,他精心挑选了两箱经卷,赶着驴车,穿越戈壁,走了八百里路来到酒泉,找到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希望能得到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廷栋看完经卷后,戏谑地对王圆箓说,经卷上的字还不如他本人的书法好。



“噗——”



胡金水一口酒直接喷了出来。



“你说的这些,都是王道士卖文物之前发生的事?”萧侃问。



“没错。”陈恪点头。



“后来呢?”



“后来又过了两年,王圆箓鼓起勇气,冒死给‘老佛爷’慈禧写了一封密信,但当时的大清朝动荡不安,这封信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王圆箓彻底心灰意冷。”



“三年后,斯坦因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赞助,从xin疆ks出发,沿丝绸之路探险寻宝,在楼兰古城听闻莫高窟发现藏经洞的事,就带着一位姓蒋的师爷来到敦煌。一开始,王圆箓并不愿意把藏经洞里的东西卖出去,为了达到目的,斯坦因编了一个故事,说自己是玄奘法师的崇拜者,是沿着玄奘的足迹,一路从印度横穿沙漠而来。”



“这个宗教追寻的故事,恰恰打动了王圆箓。”



萧侃往土灶里添了几根干柴,寂寥的夜空下,篝火独自燃烧。



“其实也有失望的缘故吧。”她说。



长达七年的漫长时光,多次上报皆无人问津,难得遇上一个重视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心软。



故事听到这里,胡金水也津津有味地参与进来,“我知道,那王道士拿了钱,就在莫高窟重修塑像,只是审美不行,修得惨不忍睹。”



“的确是这样,王圆箓曾发愿,不仅要修复破损的洞窟和塑像,还要造桥修路,斯坦因便拿出四锭马蹄银作为捐助,最终拿到了二十四箱经卷和五箱绢画。不过王圆箓多了个心眼,他发现斯坦因不会中文,所以挑给他的绢画和经书都是最烂最破的。”陈恪如是说。



第二年,法国人伯希和得到消息,也来到莫高窟,与斯坦因不同的是,伯希和是个中国通。他在藏经洞里整整翻阅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