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章 第2章
平时零零碎碎的收入,这日子就要好起来了,以后大孙子这书也能接着读下去。



谢老二也高兴,说道:“老三,今天这晚饭就到我家吃罢,我叫你嫂子将腊肉洗干净。”



“二哥,晚饭吃过了,这就回家了。”



谢老二接着又道“我家里还有过年打的酒,一起去喝一杯。”



谢老三连忙摆手,“二哥我这就回了,宁哥儿,带上弟弟们,回去了,你还要温书呢!"



说罢大步往家里去。



谢宁忙打招呼“伯爷爷,我们先走了。”



谢老二点头,心中想到,这老三还拿乔起来了,等到自己叫上爹地还有大哥一起到他家里问他,看他还嘴硬,想到此处,也就回家了。



原来谢家一族人原本是在景州下面普安县谢家庄人,虽然不是什么大族,却也算得上是耕读传家。



前朝末年,景州动乱不堪,民不聊生,匪乱升起,又恰逢灾年,谢氏族人分崩离析,纷纷逃难去了



在逃难路上,谢家数十房人失散各地,现在板桥这一支的谢氏族人的先祖乃是谢氏士先。



逃难途中先祖士先的父亲叔伯都没能存活,留下士先母亲李氏带着士先要饭到了板桥。



当时正是乱世,社会动荡不安,李氏携带者幼子,生活无以为继,遂改嫁给板桥的刘姓人家。



得刘姓人家养大,后成家迁出刘家,定居到谢家湾,成家立业,生子二人;为绍荣绍华,谢老三乃是邵华的第三子,乃是二房三房,幼子的幼子。



务农为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得亏宋家夺得天下,建立新朝,目前传至3世,社会开始平稳,官员对地方的治理加强。



地方官员迁入人口,教化地方,劝农扶桑,方才勉强维持生活,但也活得艰难。



所以对谢氏来说,能够有增加土地收入的方式,算得上是老天赏脸了。



谢老三一边往家里走,一边心潮澎湃,心中有很多感念,这种感觉跟谢宁一次就顺利考过资格考试的时候的心情是一样的。



谢老三刚刚成家之后,就出来独立门户,他和李氏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每天都只拼命干活,那天要是少干活了,就害怕吃不上饭了,所以只能每天都在地里埋头苦干,一年到头不得停歇。



家里贫穷,其他兄弟也没有当一回事儿,这下自己家要起来了。



自己大孙子找到了这个增肥的方法,亲兄弟家怕是躲不过了,其他人可不能告诉,这个可以留着作为传家宝,把这个方法传下去,子子孙孙种地都不用担心了,都会丰收的。



得亏谢宁不知道自己爷爷是这么想的,不然得震惊体刷屏。



但是谢宁也能感觉得到谢老三内心的纠结,谢老三就是普通的农人,对他来说,积肥算得上是宝了,舍不得让出去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哎,还是自己年纪太小了,不能给家里带来更多的改变,让谢老三把肥料当宝。



谢老三回家之后就让李氏把自己的酒拿出来了,酒非常劣质,但是谢老三是非常宝贝的。



朝廷害怕抛费粮食,因此对用粮食酿酒管得很严格,物以稀为贵,酒就成了农家的宝贝。



谢老三非常珍惜,只有遇到特别高兴的时候才倒上半碗,然后一口一口的抿,抿了一口,就小心的放下。



然后说话,就连三个儿子也是只能特别高兴的时候才分一点点,这次就是。



一家人都在老两口的堂屋的火塘边坐着,天冷,也不吝啬柴火了,一家人一个火堆。



李氏起身,数着人头拿来了几根阴玉米,大人一人一根,小孩两人一根,当然谢宁除外。



这是秋天,玉米成熟之后,有部分长得不好,干瘪,还是嫩的,个头又小,就被一起搬回家煮熟晾干成了零食。



小李氏接过玉米,放火堆边上烤,平哥儿他们欢呼起来,谢宁看了一阵心酸。



在现代,谢宁虽然是农村的,但是遇到了好时代,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