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正面,河北叛军的主力在三位老帅的带领下和长缨军、宣武-淮西军鏖战的时候,汴州方向遭遇袭击的消息让留守后方营地的叛军军将头疼不已。
展开了激战,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汴州方向的重要性就会降低了。
最初,陈宏志为河北三镇推荐的路线是曾经安禄山、史思明那条沿太行山东路进军洛阳,长安,直捣黄龙。
田季安、王承宗、刘总几人虽然只是继承了藩镇的二代,但是他们每个人的手下都有一批老将,这帮老将心思虽然不一样,但都不是善类。
突袭洛阳、长安,南下汴州、江淮两种路线僵持许久,最终选择了南渡直扑汴州,进攻中原、江淮。
这就使得汴州,成为了眼下河北南下叛军最重要战略目标没有之一。
当然,南渡直扑汴州,进攻中原、江淮不能说是错,因为陈宏志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陈宏志的目的仅仅是最大可能的削弱李唐,为他以及他那所谓的干爹报仇而已,吐蕃人、南诏人、河北三镇、剑南、辽东诸族等等在他的眼中不过是利用的旗子而已。
突袭洛阳、长安一旦成功收益确实大,但是,风险也不是一般的大,一旦失败,就容易被中原的藩镇联合朝廷的官军一波推家。
比起突袭洛阳、长安,围攻汴州,进攻中原,进军江淮,虽然不能直接威胁李唐,但是中原、江淮是朝廷最重要的财税重地。
就算不能在短时间内横扫中原,横扫江淮,但是只要拿下汴州、宋州、睢阳等几个重要的节点,就可以瘫痪漕运。
没有了漕运,没有了江淮的钱粮支援,光靠长安,光靠关中,朝廷又能支撑几天?
所以,对于南渡的河北叛军来说,只有拿下了汴州,才能够安安稳稳的坐镇中原。
当然,这只是表明上的战略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才是驱使这些人南渡的真正原因。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正式确定汴州决战的时候,看到计算出的钱粮,郭戎的都要倒吸一口凉气。
河北三镇武装、调动了几十万大军,所消耗的更是天文数字一般的钱粮,饶是三家分摊,已久压得河北三镇非常的痛苦。
汴州地处中原,更处于大运河的中段,漕运的心腹地带,几十年的时内,坐镇汴州的宣武军利用天然的地利条件,积攒了数不清的钱粮和财富。
这些东西,才是最吸引那些河北叛军的内容。
拿下汴州,不仅意味着截断了大运河,截断了李唐朝廷赖以生存的漕运,更可以拿到宣武军在汴州,积累了几十年的财富和钱粮。
这部分财富和钱粮,是河北叛军和李唐朝廷进行长时间对峙的底牌和本钱,否则就依靠三镇,根本就支撑不起几十万大军长距离的补给。
所以,从决定进攻汴州开始,汴州就成为了整个南下叛军最重要而且没有之一的目标。
汴州那边一旦出了问题,代表着整个战略都出现了巨大的危险。
如果只是涉及这种大的战略方向的问题,那么留守的军将也不至于特别头疼,毕竟那种大的战略层次的问题跟他关系不大,需要头疼的是裴明仁、仲献军、张绍章三位主帅。
但是,本就是负责后勤的他很清楚一点,汴州其实也是这支南下叛军的真正软肋。
原因也很简单,粮草、辎重这些东西不比人,想要调拨、转运不是两句话,就能达成的。
汴州城内有数不清的钱粮和财富,但是,汴州城依旧稳稳的掌控在宣武军的手中。
而城外几十万大军不可一日无粮草,而叛军的粮草就囤积在汴州城外。
且不说转运是否现实,仅仅要完成转运本身就是一件消耗巨大的事情,所以,叛军的主力虽然东进,但是,这些粮草却留在了汴州。
为了满足城外几十万大军的粮草供应,河北三镇通过运输、转运、巧取、豪夺、劫掠等各种方式,在汴州城附近几座大营中,囤积了超过六十万斛粮草。
为了继续围困汴州,同时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