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涟到底是硬骨头,到底是谏臣。
朱由校双眼微眯,认真听着杨涟所言,那所讲可谓是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叫朱由校都不免赞同。
似这样一位能有能力的谏臣,若是能在朝孤立起来,只做属于天子的孤臣,其实很多政治主张,都是有利于大明社稷的。
只是杨涟出身东林党,或许他心里并不想党争,就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但却架不住被人当枪使。
以至于很多时候,就算是再好的主张,最后也都被搁置了。
‘杨涟这位谏臣,必须给他孤立开,以后这右都御史之位,非杨涟莫属!’
朱由校心里暗下决心:‘多好的镜子啊,若是能用好,那就是魏征,以史为镜,才能避免错误的路线,出现在大明治下。
不过此事要慢慢来。
东林党这个朋党,内部太复杂了,有用的良臣也不少,但名望高的空谈之辈亦不少,要慢慢剥离才行。’
东暖阁内,只有杨涟的声音,在场其他大臣,却流露出复杂的神情,天子的沉默,天子的聆听,叫他们都感到不安。
事情肯定不简单!
“杨卿能这般想,朕很欣慰,看来在我大明之中,还是有一心为公的栋梁的。”
朱由校撩了撩袍袖,赞许道:“一个京察大计事,本意就是考评官员,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但总是有那么一些大臣,非要将简单的事情,给它复杂化,给它扩大化,是谁,朕就不提了。
朝中的一些大臣,安的是什么心思,心里又是怎样想的,朕一清二楚。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朕倒是觉得,单纯叫吏部独掌京察大计事,已经不符合时宜了,不然不知还会有多少大臣,遭受莫名弹劾。”
“!!!”
来了。
来了。
这一刻,久经宦海沉浮的方从哲、叶向高等诸臣,无不双眸微张,心里一紧,果然和他们所想的一样。
“既然议改京察大计事,是杨卿提出的。”
朱由校面露倨傲,朗声道:“那以后此职权,就着吏部和都察院合掌,每逢京察,每逢大计,以内阁商榷人选,向御前呈递奏疏,专司所逢京察或大计。
好好的考评制度,若是失去公允,还不如叫厂卫暗查!
另外先前的京察大计,有很多地方亦不合时宜,杨卿,你既然这般心忧社稷,想为君分忧,那朕此前想了一些。
由你带回去,进一步精进和完善,到时直呈内阁票拟,若这次再闹出什么风波,那京察大计事,在朕看来就没必要了。
朕派厂卫暗查!”
方从哲愣住了。
叶向高惊疑了。
刘一燝吃惊了。
韩爌……
在场的这帮阁臣和廷臣,听完天子所讲,全都有些难以置信,事情似乎比他们想的还要复杂。
京察大计之权,被分走了。
关键这个分权,叫吏部和都察院合掌,内阁拥有举荐权。
虽说天子一再强调,可能叫厂卫介入,但是在场之人心里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说实话,对此事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齐楚浙党等派,都不是很赞同此事。
毕竟京察大计事,传承这般久的时间,一直都是独掌的。
现在分权了,这算怎么回事。
妥妥的违背祖制啊。
只是巧就巧在,这临近的京察,大概率会叫东林党拿到,毕竟此前是齐楚浙党轮着的。
按着原有的时间线,天启四年阉党横空出世,一心想跟东林党求和的魏忠贤,能在此后成为九千岁,那纯粹是齐楚浙党等派余孽,扛不住势大的东林党,被迫转投到魏忠贤羽翼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