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风亮节被夸夸的感觉固然很好,但对郑南来说,那真就只是聊胜于无的精神安慰了。
要是老子有足够的产能会是这个吊样?
郑南不止一次的这么呼喊。
看着别人技术熟悉后,半个月就几千台的出货,自己那边仍然还是抠抠搜搜的几百台,这个生产效率,看着有钱自己赚不了,只能看别人吃香喝辣,那怎叫一个痛心疾首。
郑南也不是没想过要提升产能,可问题现在最大的制约是芯片,整个九湖就只有无线电厂那一台接触式光刻机,由于技术限制,哪怕他开足了马力生产,全天24小时三班倒,产量也仍然差强人意。
至于在宁海另外寻找芯片代工厂,这条路也并不好走。
首先宁海的电子厂绝大多数都隶属于东方半导体集团,就是东方音响在成立单独企业前的所属单位,跟东方音响都是沾亲带故的关系,郑南哪敢轻易给图纸给他们代工,那不等于是将芯片设计拱手送给东方音响啊。
而后来通过南燕和东佛这些大厂代工,在他们不确定VCD市场前景,各自犹豫不决的时候,倒是帮郑南代工生产过一批VCD芯片,郑南也是靠着这批芯片攒出了一批货,顶住的九湖省内还有宁海这边的销售。
但好景不长,随着VCD市场渐渐明朗,南燕和东佛这些大厂开始疯狂扩产能,这种蜜月期飞快过去。
虽说大家合作关系,王国华和孙经理他们不会跟郑南撕破脸,取消给郑南的芯片代工,但也不会再向之前那么肆无忌惮的供给,只会挤牙膏一样的每一批匀一点出来,各种哭穷他们的工厂也没办法。
说白了就是利用芯片的产能来卡住郑南的脖子,让江夏电子厂的VCD不会对他们的市场推广造成任何威胁。
也就是这年头的生意人还算比较淳朴,要是按照后世的来,无线电厂陈周义再给自己来一波停电失火一类的“生产事故”,如果不加钱就事故频发,那自己才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可以说这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光刻机引发的,还是那句话:他娘的,要是多几个厂子有光刻机能代工芯片,老子会是这个吊样?
于是在东方电子产品商业开业,并且确定好先做售后维修的大方向以后,郑南继续踏上了寻找光刻机产业拼图的路途,而郑南首先就回去了光学仪器厂。
宁海光学仪器厂是郑南到宁海最先的落脚点,甚至在这边的很长一段时间,郑南和刘半山鲁成军都住在光学仪器厂的招待所里。
这么做一来是江夏电子厂跟宁海光学仪器厂有合作关系,不至于闷头乱转,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宁海光学仪器厂是制造光刻机非常重要的一块拼图,当初65型光刻机中间最重要的镜头组建,就是宁海光学仪器厂制造的。
因此也可以说郑南专程来宁海,找光学仪器厂合作才是主要的,卖VCD反倒成了次要。
甚至郑南在卖VCD前,还先找了光学仪器厂的老工程师,只是在得知老工程师已经过世以后,郑南才把重点又放回VCD的售卖上。
现在VCD的市场拓展出来,反倒VCD的芯片产能成了最大的制约,郑南只能再转头回来找光学仪器厂,先把这块光刻拼图给拼上再说。
宁海光学仪器厂是在一家医疗器械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的,已经有接近四十年的历史,从一开始只能造显微镜,厂里专家团队不断技术攻关,发展到最后下到潜艇上的潜望镜,上到卫星光学分析仪,厂里都能生产,其技术之高一度被称为东方蔡斯。
正如后世蔡斯称为顶尖极紫外光刻机的最重要供货商一样,光学仪器厂也同样是65型国产光刻机的最重要供货商。
当初65型光刻机上的镜头就是由光学仪器厂的老工程师手搓出来的。
由于光刻机对镜头的要求极高,而老工程师手搓镜头的效率却注定很难让人满意,因此最终的结果就是光刻机无法量产,全国只有少数电子大厂才有资格购买一台。
后来当老工程师过世,就连镜头供给也成了问题,这直接导致全国各厂光刻机镜头一旦出问题,可能短时间都没办法找到替代镜头,光刻机就没办法再使用了的。
这也是为什么陈周义一直那么宝贝那台光刻机,以至于敢那么狮子大开口的重要原因,要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