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十七章 机会来了
2006年底,大耳传媒问世的第一个年头即将过去,他们一共签约了两家长线品牌客户以及若干散单。作为一家应届生开办的公司,表现还算尚可,但究其根本,两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后代再加上一个强力支持的沈佩,这样的组合倒也很难把公司做烂。



在此期间,陈耳东让沈佩约过刘敏两次,但都被拒绝了,刘敏并非是心存芥蒂,而是通过她介绍的客户以及大耳传媒的案例去侧面了解陈耳东。



沈佩和陈耳东父母的相处则比较融洽,陆续上门吃过好几次饭,陈父陈母对她越来越满意。



从九十年代末开始,住房不再仅仅象征着安身之所,穷了几十年的中国人在习惯了集体宿舍、单位分房的居住定式之后,开始接受商品房的概念。



那些年,房地产绝对是势头最猛的行业,依托政策红利和银行放贷的宽松,一大拨房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基建遍布于城市的各条街道当中,随之而来的衍生品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



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报纸无疑是百姓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因为房地产的火爆,许多报纸的头版次版都成为了各家房企兵家必争的斗秀场,甚至还会在每周加刊地产专版,那时候去买一份报纸,厚厚的一叠如同老师手里待发的考卷,会让人产生一种买广告顺带看新闻的本末倒置感。



报纸如此,其他媒介亦是如此,版面最大、制作最精、曝光最多的一定是地产广告。



陈耳东知道,要想在业内立足,就必须拿到地产客户,可作为一家只有三个人的新办小公司,想要入得地产商的法眼谈何容易,陈耳东尝试了很多办法,却收效甚微。



这日一早,林大器把陈耳东和付华勇叫到了会议室,原来林大器的表姐曾珍有一个同学在区城管局任中队长。



当时的很多城管都被下派至了街道办事处,刚好辖区内有一个底楼商铺被一家房地产公司租来做售楼部用,他们的营销总监看上了售楼部的外墙,想在上面安一个户外广告牌宣传他们正在开发的楼盘,于是就找到了城管咨询。



因为户外广告的行政手续都由城管审批。这个城管队长在同学聚会的时候听曾珍聊起了林大器的传媒公司,于是就托她问问她弟弟的公司能否接下这单业务。



这种消息对于他们三人来说,有着全然不同的理解,林大器觉得户外广告离他们的经营范围有些遥远,付华勇第一个想到的是用什么材质去做这个广告牌,而陈耳东想到的是,机会终于来了,他不光要帮这家地产商安上广告牌,还要把他们楼盘的全套业务拿下来,借此跻身地产广告圈,成为其中一份子。



介绍完详情,林大器问:“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个业务跟我们有点不搭边儿?”



付华勇说:“户外广告一整面墙,光制作恐怕都要好几万,如果面积很大,估计要十来万。”



陈耳东在一旁没有接话,而是盯着笔记本电脑不停的浏览,林大器问道:“陈老板,你的意见呢?我还得给我姐回话呢!”



陈耳东用手指比了一个“嘘”的手势,林大器和付华勇相视一笑,等候陈耳东查完资料发表意见。大约过了五分钟,陈耳东扣下笔记本的屏幕,对他俩说道:



“你们知道客户要租一个户外大牌一年得花多少钱吗?”二人摇摇头,陈耳东竖起三根指头。



“三万?”付华勇问。



“你傻啊,你刚才都说了一个牌子的制作费都要几万,租这个牌子还能才三万?”



“三十万吗?”林大器脱口而出。



“没错,而且是三十万起,还不包括制作费用,如果是市中心或者黄金地段,上百万都有可能,百利达外墙上的那些户外广告,最便宜的一年都要五十多万,最大的那块电子屏,差不多两百万!”



这几个数字一说出口,林大器和付华勇顿时呆住了,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感叹同为广告业务,一个户外广告的产值比他们现在手里的业务加起来还要高,而另一个呆则是这种大业务竟然和自己有了牵连。



“大器,马上跟你姐回电话,就说这个单子我们接了。”陈耳东一副平静的样子。



“你说什么?我们接了?大哥你没搞错吧,我们可没做过户外广告啊!怎么接啊!”



陈耳东没有搭话,起身去柜子里拿出了营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