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缣娘确实不是王家妇,因为论理,王助该是陈家婿才是。
陈氏虽非大族,早年间靠着一手家传的织锦手艺,也算殷富。
只是数代以来男丁不行,所以织锦秘技只传女不传男,门楣全靠家中女郎振兴。
女郎长大要出嫁怎么办呢?也好办,招赘。
陈缣娘的父亲就是陈家招的赘婿。
后来其母陈玗应召入洛邑,其父陪同前去,临行只带了长女,留下了年岁尚小的缣娘和妹妹由祖亲照应。
一家三口最开始还是住在太尉府,不久即入宫做了后妃们的专用织娘,再也难得回来,不过她们开在下陈县城的织作却因此名扬。那也是陈氏最辉煌的时候。
缣娘和妹妹逐渐长大,两人都盼着能去繁华的洛邑与父母团聚。
但是她们的阿母直接拒绝了,只说让她二人好好侍奉祖亲,替父母尽孝跟前、承欢膝下。
及至缣娘到了出嫁年纪,阿母一封信来,家中开始安排给她选婿,缣娘才意识到她是陈氏选定的下一根“栋梁”,她要撑起陈家。
挑来挑去,最后选中的是个腼腆清秀的郎君。他叫王助,是王家村一个田汉的儿子。
那田汉家中有子六人,不稀罕,又值母亲病危、需钱医治,这才来陈氏应选。
也是,好人家,谁愿意做赘婿呢?
媒者问她:“此子如何?”
缣娘隔帘看了一眼,羞涩地点点头。
祖亲原本不太满意,她觉得王助此人不甚踏实,可拗不过孙女喜欢,最终还是点了头。
婚后,小夫妻甚是恩爱,几如蜜里调油。
王助事事以妻子为先、处处以妻子为重,对织作的事一不关心二不过问,每日所思所想无非就是让缣娘开怀。
何止是缣娘,陈氏上下,便连守门的仆役和喂马的小厮,提起这个东床,都无不交口夸赞。
缣娘后来常想,一个这样好的人,为何会突然间变了面目?
又或者那就是他本来的面目……
宣和之乱,距离洛邑不算近的安州也未能幸免,很快卷入战火。
胡虏攻入城中,烧杀轻掠,放火烧屋。陈氏数辈经营毁于一旦,她们于县城的大宅也被强占,只能匆匆回到乡下的老屋避难。
在那场浩劫中,亲眷家仆惨死无数,活着的也被流民冲散,祖亲不久又病故于老屋,只剩下缣娘夫妇和一双女儿,还有两个家仆。
漫长的东躲西藏就此开始。缣娘隐隐觉得王助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不再爱说笑,也不再抱两个女儿。
她当时并未多想,毕竟经过那样的磨难,谁还笑得出来呢?
这样的日子过了足有四五年,胡虏终于被赶走。动荡结束,缣娘以为好日子终于要来了。万万没想到,暗无天日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王助先是劝她重开织作,这也是缣娘所愿,可那时的他们穷得只能穿破衣烂衫,又哪来东山再起的本钱?
缣娘也不气馁,她打算一步步来。先辈能够白手起家,没道理她不能。
王助却不信偌大的陈氏没有留下任何继续,任凭缣娘如何解释都不听。
他认定县城的陈氏大宅下定然埋藏着珍宝,可是那里早已成了废墟瓦砾,如今也被新的豪强圈地占去。
王助不甘心,他日思夜想,状若癫狂,又把目光放到了老屋上——作为陈氏的祖宅,没准下面也有宝藏。
眼看着老屋从内到外被掘地三尺,缣娘觉得这个枕边人竟是如此陌生。
一无所获的王助气急败坏,开始酗酒、游逛、不归家。两个家仆被他卖了还债,缣娘织布所得也被他拿去挥霍。
有一天,他难得清醒着回来,久违的抱了女儿,久违的冲着她笑。
大抵是失望太多,缣娘已不敢有所希冀,面对这突然的转变只有满心忐忑。
果然,到了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