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83章 螺蛳壳里做道场
第83章 螺蛳壳里做道场



第(1/3)页



“早饭要好好吃。”



这话你一定看到、听到过无数次,就跟“我妈让我穿秋裤”差不多性质。



江野大略一翻,数据显示全国超60%的人一周只吃2-3次早餐;尤其年轻上班族,经常便利店瞎对付,忙起来早午饭一块儿解决,休息的时候宁愿深夜撸串第二天睡个懒觉。



在外地求学、工作的人,或许只有放假过节回老家,才会兴冲冲跑去熟悉的早点铺,为那一口故乡的味道。



正常,江野心道。



因为上辈子他也这样。



不是不懂早餐的紧要,而是这份紧要很少表露于日常,往往集中体现在他出差出游的那段时间。作为一名非专业老饕,早餐是地域文化的凝结啊,怎么不得沉浸式体验体验?



古人云得好:“食色,性也。”



茶点、老火粥是羊城的恬淡,芝麻酱热干面是江城的“过早”,嗦一碗肉丝米粉能找回星城的快乐,哪哪都有豆腐脑,渭南用香椿做配料、冰城的浇头是野生菌,各地它灵魂不一样。



细数,南北大杂烩...



心头好真不老少。



前世江野一斜杠青年,本就有美食拍摄经验,这次在长安偶遇歌迷,动情触发灵感,可尝试制作微纪录片、以及短视频节目,却并非临时起意。



老本行他一直没丢,利用上两个月的空档学习写剧本之余,还琢磨了点儿新技巧,不练就手生,心痒。



于是边玩边拍,带的设备足够用,策划、拍摄到剪辑,前中后期包圆了,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战斗力空前高涨。



经过实践发现,有时单打独斗不光成本可控,还隐藏着诸多方便。比如,九点钟早餐店最忙的时候,要带着团队一帮人架几台机器搁那儿摆着,肯定会影响店主的生意,因为总有客人一看见机器就走掉了。



再比如拍摄事先的沟通,面对个人与制作单位,一般前者更容易让人放下戒备,较快自然地习惯适应镜头。



从长安到汉中,再从蓉城到乐山,江野走走停停,一路自秦州至蜀地继续往西,在热闹市井的街头巷尾,寻找着勾人味蕾的清晨念想。



网红店就算了,甚至环境糙点儿都没关系,东西干净对味最重要,那些已不用做推广照样客似云来的铺子,才是当地人每天大早真正会去的地方。



……



这天驶入云州春城,晚上在酒店接到姚霄的电话,江野正理着手头积累的素材,除了长安歌迷黎小龙家三代传承的杂肝汤店,汉中的锅贴、热面皮,蓉城的肥肠粉,春城的小锅米线……



他按地区分门别类,后期不断优化打磨,已经完成了《早安故乡》前几期视频,每期时长约五分钟左右。



“在剪视频?游记啊。”



姚霄漫不经心地随口一问。



“……昂。”



江野随口一答,这么理解也行。



【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



——是前世百集美食短纪录片《早餐中国》的一句宣传语,非常打动人;共播出三季,口碑与流量双丰收,频登围博热搜,某瓣评分最高达9.1。



总监制陈小卿和总顾问沈宏飞,都是该赛道开山老祖《舌尖



(本章未完,请翻页):第83章 螺蛳壳里做道场



第(2/3)页



》系列的核心人物,总导演率领的创作团队是做综艺出身,队伍里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居多。



所以相比较,《舌尖》像一道高档丰盛的宴席,《早餐中国》则更像家常菜,烟火气十足,温暖且贴近生活。



放在这个时空,它的成功路径同样很值得参考。



虽然这儿的文化环境比前世更多元了,但纪录片行业依旧属于小众冷门,无论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自媒体,相关节目的收视率都颇显悲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