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94章‘格点型’牛顿问题在5、6、7维空间统一的证明
在继续谈了一会之后,周易便回到了寝室。



开普勒猜想的证明过程还没写完呢。



几百页的证明,前后的逻辑性,



每一个单词是否多余,数学定理定义叙述的精确与否,都要细细打磨。



这次院长找周易谈话主要的目的还是去哪里读研的问题。



有个好的导师,未来的学术生涯,可以减少很多的弯路。



其实周易倾向于去水木大学的原因,就是因为18年菲尔兹奖得主比尔卡尔在证明bab猜想之中用到的归纳法互推6个辅助定理,



周易在开普勒猜想证明之中也用到了用数学归纳法互推辅助定理。



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代数几何方向,共同语言与思维的碰撞必然是极高。



到时候在研究一些数论猜想的时候,说不定有关键性的启迪。



其次丘先生也在水木大学,杨先生也在水木大学,当世最顶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都在这所大学,何必舍近求远呢。



不过确实时间还早,就算是今年跟着大四一起毕业,那也还有三个多月。



现在才三月中旬。



周易一边敲着键盘,一边思考,这篇论文涉及的东西太多了,不仅是开普勒猜想。



当初牛顿提及的一个问题,也可以被解决。



要是一股脑的全部放出去,有些不划算。



而且这篇论文的诞生,必将引起离散几何的革命,到时候,恐怕整个通信将会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



应用到民生、军事、航空航天等多个地方。



奈何周易在信息学的分支太少,等级太低,根本无法应用。



周易此刻停下了键盘,开始思考,要不学学别人,先发一个‘格点型’牛顿问题在五维空间统一为40的证明。



何谓牛顿问题?



这得追溯到三百多年前。



1694年的一天,牛顿和数学家格雷戈里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讨论太阳系行星的有关问题时,话题就转到了一个球可以同时与多少个同样大小的球相切的问题。



他们共同认为,一个球同时与12个同样大小的球相切是没有争议的。



格雷戈里是一位牛顿学说的追随者,他崇敬牛顿,但是不盲从牛顿。



由于他的天赋能力,在几何直观能力表现得十分的强,



在瞬间就想到以正二十面体的十二个顶点为中心的球都可以与位于正二十面体中心的一个球同时相切,而且这些球之间还存在很多空隙,经过适当的移动,也许可能至少再放进一个球去与中心那个球相切。



不过,牛顿坚持认为,那个球是不可能放进去的。



到最后他们也都没有能够给出各自结论的数学证明。



这个看似比开普勒猜想简单得多的问题,实际上也成为一个长期未解决的数学难题,被称为牛顿问题。



所以开普勒猜想和牛顿问题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从宏观上看,在球堆积密度最大的时候,而处于局部位置的每个球是否应该与尽可能多的球相切呢?



不过牛顿问题比起开普勒猜想要简单一些而已。



看似简单的初等初等立体几何问题,让不少民科带师们觉得我上我也行。



实际上,他们门槛都进不去。



后面经过几百年数学家们不断的开拓,才把牛顿问题转化为了‘格点型’牛顿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又开拓出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几何数论,也叫数的几何。



所以周易准备分成三个部分发出论文,



第一部分,先证明‘格点型’牛顿问题在五维空间统一为40的证明。



之前不少数学家证明了2、3、4、8、24维的情况,其结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