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到八点,学校里就像一个被人突然捅到地面上的马蜂窝,开始嗡嗡起来。
九点的时候,学校由马蜂窝升级成了蛤蟆坑,那喧闹嘈杂的壮观场面,比蛤蟆吵坑更甚。
那些离学校远的学生,因为需要住校,家长也陪学生一块来校送行李包袱。
家长学生汇聚成的蛤蟆坑,争先恐后的认班认宿舍。
特别是初一的新生,满脸都是陌生和好奇,还要着急慌忙的认班认宿舍。
只见那些抱着行李包袱的家长,或挤在学生身后,或挤在学生前边,拼命在密密麻麻的人群里挤扛,每个家长学生都想在宿舍里占个好床位。
初二和初三的学生因为是老生,经过近两个月的伏假分离,一见到同学都像小大人似的相互打着一惊一诧的夸张招呼,有的说对方瘦了,有的说对方胖了,有的还惊诧对方又长高了半头,有的男生一见面就以债主的高贵身份,猛的抓住对方的胸口,问对方索要在放假前被借的故事书;有的女生也是一见面就以债主婆的尊贵身份,急切的一把拉过对方的衣袖,向对方索要放假前被借去的橡皮。
打招呼和索债的同时,每个学生和家长都没有忘记快点将行李放置在宿舍。
学生宿舍在教室的在学校的最后边,西边是女生宿舍,东边是男生宿舍。一条笔直宽阔的砖砌路,从前边的学校大门起,一直向北伸展,把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和男女生宿舍给一分为二的劈开。
砖砌路的尽头,是一尊涂了白石灰的毛主席塑像,塑像后边是学校高高的后围墙。
毛主席塑像下面是高一米多、直径一米五左右的方型水泥基座,塑像周围是涂了水泥的一米高的围台。
因为塑像周围的围台是整个学校唯一能坐的地方,此刻,是挤坐满了的家长,他们像鸟儿攀坐在树枝上一样,互相询问着对方的情况。
“你家孩儿几年级?”
“初三,明年就该上高中了。你家孩儿呢?几年级?”
“我家不是孩儿,是闺女,初一,床铺好了,她大姐领她认班去了。”
“闺女比孩儿强,不用操心娶媳妇。”
“唉,她伯说闺女读书没用。俺村有闺女都上完高中了不照样回家种地,连针线活都不会做,地里干活也没一把力,婆家都要闹退亲了,倒是新客铁了心要娶她,才没退成。”
“都上高中了咋不考大学?考上大学就享福了。”
“闺女家好考吗?考上不还得花钱?”
“不管男孩女孩,只要考上,就享上福了,砸锅卖铁也要供应。”
“好得吧。”
“你家掌柜咋没来?”
“他不管,死活不让闺女上,说闺女家只要会写自己名字,出门能认识厕所上的男女就够了。闺女非要上,在家哭了两天。老生闺女,下面也没有了,我当娘的这次就要随闺女的意。昨晚我连夜去她大姐家,是她大姐把学费给拿出来了,今儿一早俺娘仨拉上架子车来了,才不管那老鳖孙愿不愿意……”
……
在这个年代,在这里的农村,能上女孩上初中都是很开明的家长。
这一刻,坐在这里聊天的家长脸上,都绽放着望子成龙的期望和信心。
凡是在此刻有心情挤坐在这里歇息的学生家长,差不多都是早早来到学校,又已经将学生的行李包袱给安置妥当的。
而此刻的男女生宿舍里,仍然乱的像一锅粥——拥挤吵。
不管是男生宿舍还是女生宿舍,里面的内脏都简陋的像苦行僧的僧舍一样,全是用砖块围绕着墙壁垒砌成的平台,平台上面又铺了一层木板的通铺。
初二初三的学生,只换教室不换宿舍,还是按伏假前的铺位各就各位,这是教师特意在宿舍门上贴纸条规定好的——这规定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争抢最佳床铺位置的拥挤。<a href="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