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了,刑部于县有官职者三人,兵部四人,大理寺三人。”
“两司主要控制盐场和茶场,每处按照规模人数不等,大明茶场二百七十二处,盐场五十四处,共需要官员一千二百四十人,书吏七千余人……”
大明一千六百余县,按照顾秉谦的话,每个县最少新添十名官员,合计一万六千人。
要知道这数量已经不少了,大明在洪武时期,全国文武官员也不过二万七八千人。
之后虽然逐渐增加,但到正德年间,文官数量也不过二万,而武官八万左右。
到了眼下,大明的文官数量不过三万八,武官则是由于朱由检废除卫所制而数量减少,只有不到二万五千人。
如果一口气增加这一万六千名官员,外加需要发放俸禄的三万多书吏,以及近四十万的衙役、兵马司,那么大明的财政能否支撑,这点顾秉谦也抱着怀疑的态度。
可那又如何?他要保住的是他的位置,至于国库的问题,自然会有户部尚书去解决。
“裁撤书吏的事情,你认为难度在于哪里?”
朱由检看着顾秉谦,想从他口中知道一些这个时代士大夫对于胥吏的看法。
大明两百多万胥吏,必须有一个好的方法把他们裁撤后利用才行。
“胥吏之事,这……下官不知道该不该说。”
顾秉谦犹犹豫豫,看的朱由检眉头一皱:“说”
“州府县衙二百余万胥吏,自洪武朝开始变一直延续,要动他们不是那么容易的……”顾秉谦看着朱由检的脸色解释道:
“二百余年的时间,他们大多早就成了地方上的豪强,与各党串通一气,联合商贾。”
“殿下要动他们,他们明面上自然是不敢和殿下作对,但私底下就难说了。”
“殿下就算想换,又能换多少胥吏呢?”
“他们经营官学,而官学之中,自弘治年间开始,便大多都是吏家子弟。”
“殿下就算清理了这批胥吏,再招募胥吏,也还得用他们。”
“我大明士子虽多,但没有吏家背景的却少之又少,更何况即便没有吏家的背景,也有地方宗族、士绅豪强的背景。”
“你的意思是不能动?”朱由检眯了眯眼睛,有些不太高兴。
“自然是可以动,但最好是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让他们逐年消失……”顾秉谦连忙解释。
“正如今年,恩科之后,三万多书吏下放,这么多人如果丢到一个地方,足以经营一省之地。”
“按照殿下在燕山的布置,最多七年,天下胥吏皆可更换。”
“不过,殿下还需要防备吏家和地方好像拉拢这些燕山出身的学子们……”
顾秉谦说的小心翼翼,而朱由检却听得直皱眉头。
他可没有那么多时间等着胥吏正常的更迭,按照燕山的储备来说,天启六年加天启七年,顶多毕业十七万学子。
这十七万学子中,担任胥吏的就算有十五万,那也顶多布置在陕西、山西、北直隶。
但问题是,天启七年大旱爆发的时候,四川的川东地区也是被波及的。
基层必须全部更换,才能减少贪污的比例,提高办事的效率,不至于让百姓因为赈灾不力而饿到肚子,最后被逼造反。
对于朱由检,就他前世主动去扶贫的性格和想法来说,他可以对徐鸿儒这些邪教大开杀戒,也能对北虏南蛮大开杀戒,可让他对因为自己赈灾不力,而被逼造反的人下杀手,这就有些考验他自己了。
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逼。
对于前者,他是为了维护大明和百姓的安危而痛下杀手,没有必要自责,但是对于后者呢?
明明是他朱家统治不力,让老百姓没饭吃,最后不得已造反,自己还要带兵去镇压?这算什么?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