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文明回到了临海屯,还没睡几个安稳觉呢,苏州知府汤光耀便找上门来了,并且开口就找萧文明要人“萧大人,我们都是老熟人了,就不必打哑谜了,你给我透个实底,前进屯的百户顾乐安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我说汤大人,这事儿你问我做什么?他顾乐安是你的属下,我有同他没什么交情,他跑到哪里去了?我怎么可能知道?不是前几天我还请你把他传过来吗?你不是说他是被康亲王招去了?找顾乐安,你该去问康亲王啊!”
找康亲王?汤光耀也得有这个胆子啊……
汤光耀真的是萧文明的老上级了,就这几句不冷不热、冷嘲热讽的片儿汤话,怎么可能把汤光耀给打发了?
只听他说“萧大人,这几句话糊弄别人可以,他们这些年的交情,就别绕圈子了。我就问,顾乐安是不是被爵爷抓起来?是不是就在这座临海屯里面?”
别说,汤光耀这家伙脑子还真不算笨,并且这些日子也被萧文明逗得开了窍了,他的猜测果然没有错——顾乐安就是被萧文明抓到了临海屯。
然而就算被他猜中现在就是张开双臂、让开大路,让汤光耀去搜查、请汤光耀去搜查、由汤光耀去搜查,汤光耀也不敢轻举妄动。
左右为难的汤光耀,终于服软了,哀求着萧文明说道“萧大人就卖我个面子吧,顾乐安这小子不上道,我同他没有什么交情,更不是我问你萧大人来要人,而是江南道总宪大人特意关照了要找出此人的下落,人在檐下不得不低头,我也只能照办啊!”
“嗯?什么?江南道总宪?新任的已经上任了吗?是谁?是什么履历?”
(本章未完,请翻页)
汤光耀回答“是半个月前刚上任的,那时萧大人不知跑到哪去了,和顾乐安一样,也就没有给新任总监大人请过安、见过面,所以总宪大人才要特意查明你和顾乐安的踪迹。”
汤光耀顿了顿,又接着往下说“总宪大人自我介绍过了,他姓杨名元芷,是科举正途出身,科考时还拿了第二名探花呢!后来累官做到工部侍郎的位置上,半个月前才刚刚赴任。”
这个履历听上去完美无瑕,以萧文明的聪明伶俐,竟挑不出半点岔子,但是没有岔子天还大、比地还厚。
据说朝廷里有些高官宁可顶撞,皇帝都不肯得罪卫老相国……
因此听萧文明这样的口无遮拦,汤光耀我看还是朋友的份上又多提醒了两句“萧大人是个什么个性我知道,但是人不与天斗。卫老相国的人,还是要小心应付的为好啊。”
“什么小心应付?不就是他的一个门生吗?有什么稀奇的,老相国的门生,我这里也有,又不是什么稀罕人物。汤大人的话就算带到了,我也听进去了,知府大人公务繁忙,就请回吧!”
萧文明的性格汤光耀还真是十分了解,一桩事情跟他偶尔提醒一句便也罢了,要是反反复复地说,反而惹恼了他,一个不高兴又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那就会把事情越搞越糟。
于是听萧文明下了逐客令,汤光耀便也不再反复劝说,拍拍屁股便离开了临海屯。
经过这些年的经历,汤光耀不仅从小小知县任上,一举做到了苏州知府,官位是上去了,格局也打开了,办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增强。
这一回他给萧文明报的信,果然不是风闻
(本章未完,请翻页 尤其是给萧文明的工程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建造城墙这样的大工程,可不是文人们吟诗作对,是要冒着雨、顶着风,在露天搬运材料、堆砌城墙的,就是不折不扣重体力劳动,现在虽然没有烈日的炙烤,但浑身上下湿漉漉的也是说不出的难受。
工人们做得苦,萧文明也没有办法,因为要赶工期嘛——就只有多给工钱了。
不过好在萧文明现在有的是钱,给工人付工钱也不算冤枉,他倒也还算乐意。
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然是从贸易中获得。
经过萧文明在倭国的那一番作为,倭国国内局势大变,方山家及其附属的诸侯算是彻底掌握了倭国的大局,在攻灭了原川家之后,已经互相攻杀了上百年的倭国的乱世,总算是暂时告一段落,迎来了和平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