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重大,孙儿怎么敢口出狂言?”朱瞻垶自然知道此刻的老爷子最想要听到的是什么话。
这并不是妄言,而是他考虑了几个月之后才得出来的答案。
谈起种花家成立之后的成长史,红薯无疑是在吃这个问题上占了很大的篇幅。
前世朱瞻垶曾今听村里的老一辈说过那段时期,那时候真的就是红薯救了种花家千百万的人民。
后世红薯的产量极高能达到五千到七千斤,土豆的产量还要更高一些,轻松过万。
但那都是经过后世科研改良之后的品种,还有农药化肥的辅助,以及众多农用器械的深耕细作,想要在明朝这個时期达到后世的产量,那无异于是天方夜谭。
但朱瞻垶知道,传统土豆的产量就能够达到三千到四千斤,就算是刨除了农药化肥和农业器械的作用,给个一千斤应该是不算过分的。
而且这个时代也不是没有肥料,要知道,光是应天府内收夜香的就有大大小小十几家,这些人甚至经常为了收夜香打起来。
“爷爷,就算是您不相信孙儿,也得相信那位吧?”朱瞻垶看着老爷子仍旧沉浸在震惊之中回不过神来,不由得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相信!相信!爷爷相信!”朱棣回过神来,一脸狂喜的看着自家大孙子,宛如是看着一块宝。
此时,朱棣的脑海中又想起了那句他爹在梦里说的话: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爷爷,您就放心吧。”朱瞻垶笑着站起身走到了老爷子的背后,开始给老爷子理着气。
“只要郑和能够顺利的将东西带回来,那孙儿保证之前说的都是真的,就算是考虑到橘生淮北的问题,但想要达到稻麦产量的两倍是轻轻松松的。”
在这个问题上朱瞻垶从来就没有怀疑过。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明朝的人口自建立时的六千余万增长到万历年间的一亿六千万,这里面有一个人的功劳。
这个人就是红薯之父,陈振龙。
陈振龙本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名普通士子,但因为屡试不第,再加上当时家乡贫苦又有天灾侵扰,陈振龙不得不弃儒从商,跟着船队出海经商。
当时的陈振龙在菲律宾等地见到了红薯,联想到家乡因为天灾而吃不上饭的百姓,就想着把红薯引进到大明栽种。
但那个时候,西方已经开始了大航海时代,当时的菲律宾已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了,那时候的西班牙政府严禁将红薯出口,一经发现就要被处死!
陈振龙冒着身死的风险,将一株红薯藤编进了船绳之中,这才将其带回了大明。
红薯对于中原来说绝对是救世之粮,中原的人口在经历了小冰河时期后还能在清朝重新增长到四亿,这里面有朝廷治理的功劳,但红薯的功劳也是不容埋没的。
是的,朱瞻垶很不喜欢满清,但他依旧不得不承认,有些措施人家满清做的的确是比明朝好。
就算是他,不也一样抄用了雍正的“即时替补”吗?这还不止,后续“摊丁入亩”他也一样得抄用。
朱棣看着一脸自信的大孙子,感慨万千,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爷爷,郑和能不能成功尚且是未知数,咱们不能将希望都放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朱瞻垶见状赶忙拿过了小糊涂拿上来的那本书,翻开给朱棣看。
“您看,那里虽然是孕育出了高产的粮食,但也同样孕育出了中原所不具备的猛兽。”
在这本书上,朱瞻垶把他能想到的威胁都写了进入,大到黑凯门鳄和森蚺这样的猎食者,小到了子弹蚁、箭毒蛙这种小却致命的生物。
而且,他从未想过将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爷爷,咱们不能光靠着郑和自己,虽然孙儿也很相信他,但孙儿认为我们要做好第二手准备。”
“你说!”朱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看向大孙子的眼神坚定且严肃。
“只要你说,爷爷都尽量满足你!”
“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