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百七十二章 吴老师讲课(4200+章节,求订阅~)
要靠他们自己走的。



随后吴见夜给大家讲起了他对于表演的理解。



“有的人将表演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



“体验派对表演的要求就是:从自我出,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



听到这里林洪侗教授的眉头微微一皱,因为他并认为体验派应该是从自我出不过现在是吴见夜在讲课,他也没有多说什么,不过下课后还是想要跟吴见夜探讨一下的。



“其实现在咱们国内对于体验派的误解是最大的,比如我刚刚所讲的从自我出。”吴见夜说完以后,林教授点了点头,他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这个时候就连林教授也被吴见夜的课所吸引,他也想看看吴见夜到底能够说出什么来。



吴见夜加重了自己的语气,继续说道:“请注意,只有‘自我’能完成真正的体验,即‘真听、真看、真感觉’。



如果你已在模仿一个臆想出的形象,或把自己套入一个与你的生活常态不同的表演的状态下,那是无法完成真实体验的。



所以必须要强调的是,‘从自我出’是体验派表演整个塑造角色过程中的基础,而并非其中一个阶段,也就是说体验派要求演员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始终从自我出’。



那么‘从自我出’与‘成为角色’是否矛盾呢?



我认为是不矛盾,因为你得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



举个例子,如果年轻人演一个老头,用体验派的方法不是去模仿老头,而是让自己去相信老头的情境生在了自己身上,比如去相信自己关节不好、眼镜看不清、耳朵听不清……自己还是自己,只是情境变了。举这个例子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年轻人演老人只能作为教学练习,在真正的创作中体验派主张演员应当尽量接近角色。



所以体验派所说的‘从自我出成为角色’并非是指‘先从自我出,再成为角色’,而是指‘从自我出地成为角色’,‘从自我出’是‘成为角色’的基础,不能将二者理解为两个分开的过程。



那么‘从自我出’不就是本色演出吗?是否没有技术含量呢?



错了,从自我出是最难的。先就要求暴露自我或许不想为人知的性格。



比如体验派直男去演同xg恋,他不能把自己伪装成别人去模仿,而只能把自己内心中哪怕只有一点点对男人的好感拿出来给角色,真的用自己同性恋的那一面来示人。



其次要求相信情境,比如将一把假枪当成真的死亡威胁来相信,要求在情境中能下意识地反应,而不是设计好的表演,这种相信可比设计难得多。



最后还必须做许多功课才能让角色的情境丰满,让一个虚构的情境如同生活一样丰满,其中需要填充的内容量是相当惊人的。



那么‘从自我出’是否意味着一个演员只能塑造一种性格的角色呢?



不是的。



因为人的性格是多面的,是一个大集合;而剧作家笔下的人物不可能像一个活人一样性格丰富,所以是一个小集合。



一个大集合可以套住许多不同的小集合,一个演员可以一辈子本色演出,而又演出了许多不同的角色。



所以体验派从自我中诞生角色的过程是在做减法——将自我大集合中不符合角色小集合的部分去掉,尽量让两个集合重合,即是自我又是角色;



而不是做加法,去添加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比如生活中的人在同事和在家人面前也许就是两个样子的,但他们并没有添加不属于自己的性格或者模仿谁,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隐藏了自己的部分性格。



那么如果自我的大集合不包含角色的小集合该怎么办呢?



一是拓展自我大集合,也就是挖掘自己的隐藏性格,解放自己未解放的天性;二是如果自我实在离角色太远,那就不要演那个角色了。



斯坦尼说导演先要熟悉了解手下的演员,就是为了能够在分配角色的时候避免选了块豆腐做牛排的情况生——做牛排就要选合适部位的牛肉,用豆腐做牛排或许很炫技,但并不是真正的美食。



总的来说,体验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