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倒是没在乎苏泽又私下杀牛了,只是小事罢了,别管苏泽的理由有多么蹩脚,在他看来都是小事。
清风县养了上千牛,又没什么人种地,那苏泽养那么多牛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自然是养来杀来吃的。
再者虽然朝廷禁止宰杀耕牛,但其实还是有些达官显贵会私下里吃牛肉的,说是禁止宰杀耕牛,好像也只是禁止民间百姓宰杀。
朱瞻基想着这些,再结合苏泽之前和他说的那些话,逐渐有所明悟了,朝廷的许多政策还是有弊端在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并不公平,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对于皇室来说,百官是大明的子民,士绅也是大明的子民,豪商也是,寻常百姓也是,街边行气的乞丐也是,都是大明的子民,都是朱家的子民,可似乎朝廷并没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以前朱瞻基没有去想过这些,可苏泽不断给他灌输一些他从未听闻过的理念与想法,他逐渐也多了一些以前不曾有的想法。
也许朝廷需要改变一些国策了,不能总是眼里只注意到那部分能向朝廷发出声音的民,还要注意更多不能发出声音的民,那些人才是朝廷真正需要重视的。
百官也好,士绅也罢,真的算是民吗?
以前朱瞻基觉得是的,可跟着苏泽学习了一些东西之后他有些怀疑了,似乎比起锦衣玉食,家财万贯,良田千亩的百官和士绅,那些为了生计发愁的百姓才算是民。
他总觉得朝廷没钱,可后来苏泽给他证明了朝廷不是没钱,而是钱不在国库,在那些百官和士绅们手里。
想想也是,随便一个朝廷的官员就能捐出几百上千亩地,这些地还不是从百姓手里弄来的。
念及此处,朱瞻基看向苏泽,有些疑惑的问道:“苏兄,你说为何大明的钱粮都进了那些人的兜里?”
苏泽此时还在心疼那头撞死的牛,听闻朱瞻基此言想都没想就回道:“因为对读书人优待的太过了,以及朝廷法度还不够完善,存在许多漏洞,才会被那些人钻了空子。”
“那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朱瞻基虚心求教。
“优待读书人可以理解,但不能优待的太过,还要完善朝廷法度,不能任由他们去朝廷法度的空子,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要一碗水端平,让更多的人看到读书的好处,不只是可以当官,还能有更多的选择。”
“如今我大明对于读书人太过优待了,士农工商,强行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在我看来很不妥。”
“都是我大明的子民,就应当一视同仁,为何要划分三六九等,难不成农民的儿子就该也是农民?”
“这样是不对的!”苏泽斩钉截铁的下了结论。
他早有腹稿,朱瞻基一问,他立马给出了他的想法,要一视同仁,要一碗水端平,简单来说就是人人平等,不要再搞什么士农工商那一套,没用的。
目前大明的情况就是读书人地位太高了,而其他农民,工人,商户的地位太低了,从而压制住了经济,工业,商业的发展,这种情况在苏泽看来是畸形的。
一个国家想要强盛需要的东西很多,可绝不是一味的拔高读书人的地位,而是要百花齐放,齐头并进,各有分工,如同一个个零件一起运转,共同努力去推动着整个国家去进步。
大明其实有些矫枉过正了,一味的去拔高读书人的地位,可偏偏这些读书人于国家的发展并未起到什么太大的作用,不能带着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也不能推动国家进步,反而趴在国家的身上吸血,简单来说他们只有收获,并未去付出。
他们不但不付出,还想方设法的去钻朝廷法度的空子,想方设法的捞银子,一个个倒是腰包鼓鼓,可国库都能跑老鼠了。
看明末就知道了,大明这条船都要翻船了,那些士大夫们还舍不得付出,除了一些愚忠之人,其他的读书人转头就投了猪尾巴。
大明如此优待读书人,王朝养士二百多年,养出了一群白眼狼,何其可笑,这样的人也配是读书人?
真正的读书人不应该是那种整日就知道风花雪月,纸上谈兵,一门心思想着升官发财的,而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的!
朱瞻基静静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