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五章 双探合璧
>
李彦来到身旁,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怀英,你还好吧?”



狄仁杰露出感动的笑容:“多谢李机宜关心,下官无妨。”



李彦道:“你去休息吧,破案不急于这一晚,身体要紧!”



狄仁杰摇头:“下官不累,这一晚是最关键的,若不能找到足够的线索,越拖下去,此案越难破!”



他缓了口气,取出一本沾着秽物的日录:“据御医所言,此案的死者张阳,短时间内至少服用了五枚丹药,但我在他的房内,发现了不少道家典籍,还有这本日录,我来翻页,请裴阁领、李机宜过目!”



此时裴行俭也忍住异味,凑过来细看,就见狄仁杰翻到第一页,上面写着:



【吾初试而落,憾然归乡,余后数年,几取文解,都无所成,甚憾!甚憾!】



【今再随贡入都,热血未凉,常科不成,便选制科!】



【即便长住西京,吾誓要取功名,得官选,以慰乡人!】



裴行俭见了微微摇头:“制科啊……”



李彦也叹道:“如此执着,怪不得会求助于歪道。”



唐朝的科举,除了细分为进士、明经、明法等等科目外,还有大的类别划分,也就是常科和制科。



常科是每年一试,制科是专才录取。



安忠敬以二馆六学身份,康达以州县学子通过解试,获得文解,在十月随贡入都,都是考的常科,即是后世所理解的那种科举。



但此时还有制科,主要是圣人特诏,专选事才,也就是皇帝下旨,专门开办一场考试,选拔他所需要的人才。



武周时期,武则天提拔寒门子弟,基本就是通过制科,而非常科。



不过正常情况下,这种模式对于寒门子弟而言,更是地狱。



因为来考制科的,不仅仅是这一届的学子,历届的进士明经以及在职的官员,都可能来参加。



没办法,制科一旦选上,基本就能授予官职,不需要再等吏部铨选,很多未来的宰相级人物,就是靠制科出头,现任官员如果想越级提拔,也可以参与制科,以期得到皇帝的青睐。



反正到了最后,形成的局面就是,历代卷王疯狂涌进一场考试里,开卷。



这个嗑药嗑死的张阳,连常科都考不上,还想进制科,下场肯定是渣渣成灰。



而狄仁杰见两人看好,往后翻去。



接下来十几页,都是记录张阳怎么去拜访权贵,递交诗词,希望得到重视的。



裴行俭怕李彦不理解,低声解释道:“这种风气是近年兴起的,进京赶考的士子,会向各府上启陈诗,行卷请托,希望在正式考试之前,博一番声誉。”



李彦道:“裴公,我明白的,卫国公府上,也收到过不少科举士子的诗词,我都收下了。”



裴行俭有些奇怪,李彦不像是喜欢听吹捧的人,就听他接着道:



“在长安二馆六学的士子,但凡有个才华出众的,吏部上下谁能不知,考官自然也就早早有了印象,看到这类名人的文章,第一个念头就是好,然后再找优点,效果自不必说。”



“那些边州外地的士子,在京内默默无闻,如果想和京中士子公平相争,除了用这样巴结谄媚的方式自证才华,还能如何?”



“我并无文名,帮不了这些新科士子什么,所能做的,也就是不要把他们的心血之作弃如敝履了……”



狄仁杰听得目露感怀,他当年虽无行卷之举,但若非进士无望,也不会退而求其次,考取明经。



裴行俭则稍稍沉默,叹了口气:“取士不公,我之过也!”



李彦道:“裴公不必揽责,此事与你无关。”



裴行俭主要负责在职官员升迁,科举取士的倾向,则掌握在另一位吏部侍郎李敬玄手中。



实际上,六部尚书如果不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养老职,不怎么管事。



六部真正的掌管者,正是两位侍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