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50章 攀援的凌霄花

学历史的人,可能多少知道张政烺先生是魏晋封建论者,但未必知道张先生是国内魏晋封建论者的第一人,然而,他跟尚先生一样,也遭受到了诋毁。



但在课堂上,俞先生并没有太过于讲述古史分期的内容。



毕竟,国内古史分期争论不休,一共有八种说法,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似乎哪一个朝代都有学者提出假设。



他只是简单带过。



用春秋笔法讲战国封建说,还挺应景的。



讲述战国的城市发展。



是没法仅仅说战国的,必须提及春秋,没有春秋何来战国啊!



“西周初年,统治者据宗法制新分封的诸侯,纷纷筑城立国,从而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而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则是在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



俞先生的声音轻缓,还带着南方人的柔和,有点口音,却不浓厚,这也正常,谁让他上海出生的江苏人呢。



而且中小学都是在上海读的,还念过三个中学,大夏、敬业和光华,都是上海老牌的中学。



说话之间,不自觉地就带着上海腔,虽然不是上海特有的吴侬软语,但南方人的特征显露无遗。



他的话语,听起来确实让人舒服。



而且,也不是那种一成不变的,很催眠的语调。



“城市建设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两周之际,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由使用木石工具的锄耕农业飞跃发展为使用铁木工具的犁耕农业。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带动了工商业尤其是私营工商业的蓬勃发展,这就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基本条件。”



说完,俞先生问,“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直接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的城市建设吗?”



有学生回答,“是社会经济发展。”



“这个是间接因素,却不是直接原因。”俞先生否定了。



同学们苦思冥想。



又有人下意识望向苏亦。



俞先生笑,“你们小师兄是你们小师兄,你们是你们,不要形成依赖性,要多思考,而不是直接获知答案,同学们可以猜一猜。”



“人口。”



“劳动力。”



“商业。”



“生产关系。”



同学们,畅所欲言。



等他同学们安静下来的时候,苏亦终于被点到了。



“苏亦,你觉得呢?”俞先生问。



这也算是一种课堂上的互动。



一种老师推进节奏的技巧。



“应该是战争吧。”苏亦说道。



这个问题不难。



只是同学们一下子没有想到罢了。



苏亦之所以知道,那是因为他提早知道答案,看过相关的书籍。



前世高中地理课,地理老师讲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的时候,突然就跑题了,还问什么事情会在很短的事件内,会使得古代人口大幅度下降。



人有回答是气候。



人后回答是粮食。



他们地理老师却说,“疾病跟战争。”



这样一来,苏亦对战争这个词东西还是跟敏锐的。



接下来俞先生的解说,也肯定了他的回答。



俞先生笑,“没有错,就是战争,诸侯国自身的发展与互相之间争霸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城市建设。自平王东迁始,王室式微,诸侯强大。后者为了政治和物质的需要,极力摆脱制约城市发展的等级宗法制桎梏,往往自行扩建或新建城市。春秋战国期间,战争频繁,筑城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手段,得到诸侯的重视,仅《左传》就记有68次筑城活动。春秋后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通邗沟,运粮运兵,使原来无足轻重的曹国国都定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