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48章 现代都弄不明白考啥古?
(还没写完,不要订阅。)



苏亦刚问完。



就发现自己白问了。



因为这几个货,确实不好奇。



张新顺着他的话,问,“这有啥不同吗?”



苏亦不说,他都不知道这里面有啥差别。



但是苏亦挑头了,其他人的好奇心也被勾起了。



苏亦只好说,“受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概念影响,从50年代以后,咱们国内的秦汉考古包含战国考古。如1962出版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就同样只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同样将战国与西周春秋分开置于封建社会一样。所以,后来为了明确历史分期,就改成战国秦汉考古了。”



众人恍然。



苏亦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然而,偏偏他还不能说。



因为这个问题到八十年代以后,又改变了。



1984年《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出版,战国就被列入第三章“商周时期”,第四章“秦汉时代”自然从秦开始。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1949-1966、1971-1982年间的战国秦汉考古,无论在田野发掘报告数量,还是考古学专论数量,都远超其他各时段考古。



不过随着1980年代初战国与秦汉考古的“分手”,秦汉考古才略逊于夏商周考古并基本延续至今。



这也是为啥,后来北大没有战国秦汉考古课程的原因。



因为这俩已经和平分手了。



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八卦没法说给他们听。



不能说,就只能继续去翻书了。



张新等人好像听,却被苏亦轰走了,“现在不是上课时间,我还要看书,闲聊回宿舍再说,现在没时间。”



看着苏亦一本正经地模样,众人很自觉的离开。



跟苏亦相处那么久,小师兄的博学他们知道,但小师兄的努力他们也清楚。



天天看到苏亦中午不休息,提前拎着一垒书到教室翻看,就可以推测出这些年来,苏亦的阅读量有多大了。



阅读量怎么来的?



当然是要用时间来积累的。



平素的苏亦可以跟大家嘻嘻哈哈,但认真起来的小师兄也挺严肃的,颇有宿先生的风格,有时候,众人还是挺怵苏亦的。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离开。



跟苏亦比较熟的张新就留下了,还征求似地问,“小师兄,桌子上,你不看的书,我可以看一看吗?”



苏亦点头,“随意。”



张新立即抽出一本《洛阳烧沟汉墓》就开始翻看。



结果翻看一会,他就露出苦笑,“小师兄,看不懂。”



苏亦笑,“没事,看一遍不懂,多看几遍就懂了,现在看看不懂,俞先生的课结束以后,你就看懂了。”



看着这家伙一副恍然的模样,苏亦只能感慨命运的奇妙。



谁能想到前世的他,三战北大文博,就是奔着读眼前这家伙的研究生去的。



结果倒好,考了三次到了最后一年,才能复试现场跟对方有一个照面机会。



却因为回避原则,时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的张新,总共也没跟他说几句话。



甚至初试成绩出来的时候,给对方邮箱发邮件,也只是官方回复,等待复试结果。



谁又能想到,一晃眼,就跟对方成同学了,哦,不,是小师兄。



甚至自己毕业硕士毕业以后,顺利留校北大的话,都有可能成为对方的老师之一。



很多时候,看见这货,苏亦都忍不住摇着他脑袋,大声问,说,你这货当初咋想的,知不知道我为了进入复试,又多艰难,为啥不要我?



好吧,这种想法也只是想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