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深藏不露啊。”
之前苏亦都没有介绍自己跟北大的关系,主要是还没去报道,甚至录取通知书还没拿到手,名不正言不顺,不合适拉虎皮扯大旗,却不曾想自己北大研究生的身份又被曝光了。
苏亦也只好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
钱咏文感慨,“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我还在下乡种地呢,不曾想,你现在已经开始作学术研究了。”
苏亦笑,“我现在也需要种地的,这不,刚才还跟钱老师你学插秧呢。”
钱咏问乐得直笑,却不再提读研的事情,而是开始专心跟他讨论稻作起源的话题。
先拿现在南方的籼稻品种跟石峡出土的炭化米粒标本来作比较,然后开始跟其他南方稻作品种去对比。
这就是水稻专家的优势。
他们或许不懂考古,但他们更懂水稻。
其实,省博拿去作检测的米粒标本,不止t3/t2两个探方,后面也陆续送t47[3]窖穴的米粒标本。
“根据测定,t47[3]窖穴的籼型米粒平均长度、阔度、厚度以及长阔比之后,当初,我们粮研所这边就判定,出土的米粒标本接近于现今广东米粒长短分级标准中的短粒。”
“粳型米粒则接近于现今广东米粒长短分级标准中的最短粒。若按我们粮研所水稻选种组提供的现今广东糙米的长阔比分级标准,t47[3]籼型米粒的长阔比接近于现今广东的阔粒,粳型米粒的长阔比接近于现今广东的最阔粒。”
苏亦问,“钱老师,咱们所的水稻选种组的长阔比分级标准数据表,能给我提供一份吗?”
写论文,除了引用文献之外,还必须要有数据。
两者缺一不可。
他过来粮研所这边,除了咨询水稻方面的知识,各种专业数据,也是此行的重点。
这种专业数据,不亲自到访,很难获得。
钱咏文答应得很快,“没有问题,一会给你一组我们水稻选种组的数据,你可以具体类比。很容易,就会得出来,石峡出土栽培稻作跟现在的广东稻作的关联。”
这是一个重要的引用,苏亦忍不住记笔记。
看着苏亦一本正经的记录在笔记本上,钱咏文的话,更加的严谨,“除此之外,我们粮研所,也对石峡61号和80号墓出土的稻米鉴定。两个标本都有米粒,籽粒较小,基本上是籼稻,其中个别粒型稍阔,但很扁,仍属籼稻。”
说到这里,他说,“当初石峡出土稻遗迹,在省内农业系统反响还是很大的,很多机构都参与检测了,中大生物系,我们粮研所,甚至,当时的农林学院的农学系也参与其中。”
农林学院,指的就是当时的广东农林学院,70年的时候,由华农和中南林院合并组建,被国家确定为农林类9所重点大学之一。
78年两校拆分,中南林院迁回湖南。
而钱咏文所提到的农学系,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华农了。
“如果,有需要的话,我可以陪你走一趟华农,你要写稻作起源的论文,估计,未来应该要经常跟华农这边打交道,我记得华农的梁家勉教授就是农史方面的专家,相比较我这样的半吊子,梁家勉教授对你的帮助更大,毕竟梁教授才是研究农史的,而我只是研究水稻的。”
钱咏文口中的梁家勉教授,是国内农史方面的专家。
甚至,还是国内第一个农史硕导。
研究农业考古,想要深入的话,必然要跟对方打交道。
不过苏亦现在对稻作起源研究,还只是入门阶段。
甚至连入门都不算。
拜访大佬太多,于事无补。
不过钱咏文愿意介绍苏亦认识梁家勉教授,就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很愿意提携后辈的学者。
这种好意,苏亦没法拒绝,只能说,“如果有需要的话,一定会麻烦钱老师你。其实,当年农林学院农学系对于石峡出土的稻遗迹,也给出检测结果,都指出了稻标本,属于籼稻类型。还指出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