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数据,你是可以放心引用的。”
吴振华说着,就让沈明帮忙找出来当年的检测报告。
其中,就包括中大生物系、省农科院粮研所以及农林学院。
这些机构都给出了明确的检测报告。
证明了这些碳化稻粒米粒的年代以及品种。
观看这些报告之后,苏亦就忍不住提出,“可以去拜访这些老师吗?”
吴振华说,“咱们省博的老师,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比如,你之前你说的彭如策以及莫稚两位老师,如果你去拜访,他们是很乐意给你建议的。不过,可惜的是,这两位老师现在都不在博,甚至也不在广州,都下考古工地了。”
说到这,吴振华摊了摊手,“所以,你短时间内是见不到这两位老师,除非,你现在就下工地。”
苏亦失望,“那太遗憾了。”
吴振华笑,“这两位老师,你没有机会简单,但农科院粮研所的专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苏亦眼睛大亮,“真的?”
没有想到老吴同志也蛮皮的。
吴振华点头,话锋一转,“不过,你得去找杨主任,粮研所的钱咏文老师,跟杨主任的关系就很不错,你找杨主任,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兜兜转转,没有想到又需要回去找杨式挺了。
不过这也正常。
他在省博最大的靠山就是杨式挺。
或者说,他在广东考古系统最大的靠山就是杨式挺。
没有杨式挺,他基本上啥都干不成。
这也是为什么苏秉琦先生会介绍他到省博找杨式挺的原因。
苏亦也不是个扭捏的人,吴振华让他回去找杨式挺。
苏亦就去找杨式挺。
这几天杨式挺一直留在省博,没有下工地,找对方并不困难。
所以,他在花了两天的时间,认真观看完各种专著论文以及各种检测报告之后,就再次折回去找杨式挺说明来意。
杨主任对此也不意外。
采用了跟苏秉琦先生一样的方式,直接给他写了一封介绍信。
就让沈明带他过去粮研所。
这种情况下,苏亦在省博没待两天,又要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