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四十八章 南下,擂鼓山(两章合一)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苏辙远远地看着这一幕,怔在原地,长叹一声。



手握传国玺,称孤道寡,口呼万岁,这吴王是一点都不隐藏自己的野心了!



更坑弟的是, 自己那不省心的兄长已经投靠了吴王,或许,自己也必须做出选择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转眼间,距离李煜率军踏破辽都已经过去近五个月了, 北方的天冷得早,已是深秋时节,候鸟南飞。



黄河岸边, 耸立着万余骑兵,连带他们空闲的战马、驽马,竟是一眼望不到边。



四个月多前,李煜攻破辽阳,俘虏辽国中枢,覆灭契丹之后,就地转化俘虏组成辅兵。



无论是汉人还是契丹人,其所求不过是每日温饱,传宗接代而已,李煜开出的条件很是优厚,再加上契丹已亡,俘虏们自然不会为辽国殉葬,无论是汉人、渤海人还是契丹人, 应者如云。



李煜迅速招纳十万“辅兵”,以神机营将士为中低级军官组成骨干, 武器则为缴获的冷兵器。



名为“辅兵”,这是相对于使用火器的神机营而言的,其战斗力一点都不输于大宋精锐的西军。



整军之后, 全军改称大宋吴王军,以一个火器营搭配一万辅兵,兵分十路,开始接收辽国故土。



契丹中枢已灭,辽国已亡,各地州府或传檄而定,或弃城而逃,或有顽抗到底者,也一一被大军剿灭。



除却燕云之地略有波折,与想着趁火打劫的宋军发生了几次冲突之外,至八月中旬,除辽国西京大同府里还有最后一只契丹残余外,辽国故土基本平定。



当然,这是指的辽国的膏腴之地,辽东,燕云,上京等繁华之处,东北的兴安岭、蒙古高原等边缘之地,就只能等来年开春再行平定了。



这些地方, 辽国原本的统治也很薄弱, 基本上属于羁縻之地。



辽国灭亡,大宋自然也没闲着,趁火打劫,朝廷妄图拿下燕云十六州,完备关防,抵御有不臣之心的吴王。



奈何,宋兵的战斗力太渣了,对上如狼似虎的吴王军,实在是不堪一击,见识过大炮的威力后被吓得崩溃,最后不仅偷鸡不成,还蚀了把米,不仅燕云十六州没落进手里,还被吴王军“夺”了河北之地,将“防线”推进到了黄河沿岸,更有甚者,不少宋兵贪图吴王军的高待遇,弃营投奔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这叫“换防”!都是大宋的军队,什么你的我的,谁来守城那还不都一样嘛!



不过,过了黄河,就是大宋的东京开封府汴梁城了!也就是说,吴王兵锋直指汴梁,赵煦已经惶惶不可终日,迁都之议屡次提出,均被朝臣否决。



朝臣们想的很简单,无非就是换个皇帝而已,换来换去还是大宋,倒霉的又不是自己,迁什么都!这治理天下,无论如何也少不了读书人不是?他赵頵总不能坏了祖制,对士大夫下手吧!?



至八月底,吴王军所部原神机营战兵五万,辅兵膨胀到二十万。



李煜也将治所从辽阳府迁至析津府,又从海外调来大批行政人员,与就地招纳提拔的小吏一并,形成辽地的统治机构。



又在军队的主持下,大肆清算辽地贵族阶级,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均分给百姓,虽然一开始各地爆发出激烈的反抗,但因为这项政策抓住了占绝大多数平民的人心,又有军队做依仗,反抗被镇压,有海外成熟的管理经验,这项政策顺利推行了下去。



不过,此令一下,却在宋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朝中大臣纷纷叫嚣吴王此举乃是破坏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制,是欺压士大夫阶层,是不折不扣的暴君行为,总之,各种黑水都往李煜的脑袋上泼,更有甚者,竟然传出了吴王非英宗皇帝血脉,乃是太皇太后与狸猫野合生之,是妖魔转世的传闻。



得亏此时太皇太后已经病入膏肓,不省人事了,要不然编造这等瞎话的朝臣,怕是落不了好。当然,一般的朝臣也不会想瞎了心去编排太皇太后,能干出这等下作事的,无非是曾被太皇太后欺压过的,比如赵煦……



吴王没收土地分给百姓这一手,是他娘的在掘咱们士大夫的命根子呀!这事儿要是成了,那帮子贱民岂不要骑到咱们读书人的脑袋上去了?这岂不是乱了纲常!此时的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