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百二十三章 千字文 弟子规
刘襄批阅了三天的呈文,才算把积累下来的政务处理的差不多,有时间思考一下蒙学教材的问题了。



一提古代开蒙,三、百、千、千自然而然的浮上心头。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现代的小孩大部分都背过其中之一,就算没背过,也知道这些是什么。



但汉代没有这些启蒙的文章。



汉代开蒙主要是用《说文解字》和《尔雅》,这两个相当于现代的字典,不押韵,不方便记忆。



好点的族学,会教《急就篇》、《仓颉篇》、《训纂篇》、《凡将篇》、《滂喜篇》等等。



刘襄如果想要真正的留名蒙学,提升自己的声望,就不能只是以官方的名义办学,必须得在教材上留下名号。



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抄呗。



三字经里面,后世的典故太多,现在拿出来不合时宜。百家姓他小时候没背过,只记得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什么什么,蒋沈韩杨,后面的就更不知道了,而且,汉代的时候排姓氏,肯定刘姓第一啊,修订这玩意太麻烦了。



还是抄千字文吧,这个他小时候真背过,天地玄黄这么多,不抄是傻子!



他拿过竹简、笔墨,兴致勃勃的默写千字文。



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一句一句往下写,不得不感叹,儿时开蒙的记忆,真的能记一辈子,后面小学、中学的知识,其实大部分都还给老师了。



当写到“布射僚丸,嵇琴阮啸。”的时候,这句不对,不能留。



这句话的意思是吕布擅长射箭,宜僚擅长玩弹丸,嵇康擅长弹琴,阮籍善于撮口长啸。



宜僚他想不起来是谁了,但吕布是这个时代的,嵇康和阮籍都是竹林七贤之一,现在还没出生呢。



写出来当预言故事吗



还有下一句“恬笔伦纸,钧巧任钓。”



蒙恬发明毛笔,蔡伦改进造纸都没问题,可马钧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现在还小,有可能还没出生。



不能留。



对这两句起总结作用的“释纷利俗,并皆佳妙。”自然就不能有了。



与前几句对仗的“毛施淑姿,工颦妍笑。璇玑悬斡,晦魄环照。”也不能留。



后面的几句到是没什么问题,其实也只剩下六句了,一口气写完,以“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 记忆深刻啊。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起个头,他就能往下背。



这都是疼痛换来的,能记一辈子。



刘襄揉了揉屁股,决定把《弟子规》加进去。



这篇文章挺有用的,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貌。



知礼总是没错的。



懂礼貌的小孩,招人稀罕。



两篇文章加起来两千字多点,分了两卷竹简,总重六七斤。



他这是小卷,大卷一般能记载两千字左右,一卷大概重五斤。



在古代,知识很有分量,读书人也是很有力气的,书简真的比刀剑沉,抡起来能砸死人。



所以说,《论语》别名“抡语”,是有事实依据的。



刘襄背负着能当武器的知识,出宫向书城而去,他要去找蔡邕,一是请老丈人帮忙斧正,看看有什么不合时宜的地方。



二是想让他写个范本,这可是书法大家,蔡伯喈的手书,极受世人推崇,有他的字做范本,不但能吸引蒙师,而且能让蒙童从一开始识字就接触正体,好处很大。



当然,跟没有一样。



/30/30239/329652.html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showpo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