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催泪系导演》正文 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 不安源自何处?
话疗,他吃很多药,而且需要很大的剂量,他会无缘无故狂笑……



也就是说,他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正常人”。



但是,在电影开头的情绪酝酿和渲染上,电影又竭尽全力让亚瑟看上去像个卑微的“正常人”:他人畜无害(省略了之前曾被精神病院关押的情节),他努力工作,照顾母亲,他积极配合治疗,他也有自己的偶像和梦想,他对一切不如意的事态尽量以笑容回应。



当观众的共情被建立起来之后,作为医学诊断的“不正常”,反而显得模糊和可疑,他那些病理性的特征,都可以被赋予别的意义。



直到最后,你仍然可以选择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但毫无疑问,对任何人来说,这都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如果你喜欢小丑,电影的前半段将是你巨大的折磨,如果你厌恶小丑,电影的后半段将令你如坐针毡。电影好像揪着每个观众的头发,把他们从各自的舒适区拖拽出来。



《小丑》很出色地诠释了“疯狂”,这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赋予“疯狂”以合理性。这是令人们深感不安的主要原因。”



也有只单纯地从电影院本身的视听语言来解读的。



“《小丑》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虽然称不上经典之作,但是却绝对不差。



因为李易导演,的确是用心了,他首先把重点放在了视听的营造上,打造了一套完整、风格化的视听语言,这套视听的核心关键词是“精致的突兀和强烈的对比”。



色彩斑斓的小丑对比灰暗肮脏的城市,凄厉惊恐的大笑对比压抑低沉的大提琴声,无处不在的观众笑声和新闻播报对比一直处于半失语状态的亚瑟。



都是突兀和反差。



包括仅有的几场暴力场面也是一样,突如其来,毫无征兆,快速开始也果断结束。



史蒂文的表演方向也是在营造“突兀”,其实这次的角色真的非常难演,更难的是,这个角色不是通过台词,甚至不是主要通过肢体来表达情绪的,而是通过笑。



是的,通过笑,很多人说,对于演员来说,哭或者眼神是最难的,但是实际上,却忽略了笑。



笑有很多种,但是如何赋予笑特别的意义,《小丑》这部电影可以说真正的把“笑”这个表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既然哭有喜极而泣的哭,有伤心的哭,有各种各样的哭,那么笑同样的也是如此。



电影里面全场数次的大笑,有四场最为关键。



第一场是开场面对社工的压抑惨笑,第二场是首次上台表演时的绝望惨笑,第三场是在楼梯间得知母亲的秘密后惨笑出鼻涕,第四场是最后他坐在警车里看着暴动的城市发出的“欣慰“大笑。



从起初的“不合时宜”,到彻底的绝望、破碎和放纵,每一次情绪升级和人物裂变,都是通过相同却又大不相同的“笑”来达成的。



其实,除了笑,史蒂文还有几场非常关键也非常惊艳的独舞戏。



一场是地铁杀人后,躲进肮脏的厕所里开始不受控的摇摆独舞,“心魔出笼”的感觉喷薄而出。



还有几场后面反复出现的街头独舞,是“我在杀戮中盛放”的既视感,也像是抑郁症患者决定自杀后的轻松感。



史蒂文不愧是被称作是戏疯子的演员,他的演戏,是融入了骨子里的。



有人说他是动用了每一块骨头来演戏,一点也不夸张。



最后,重点来说说故事。



《小丑》当然是一部彻头彻尾阴暗、邪恶、负能量,并且让人不安的电影。



可问题是,这种不安来源自哪里?有人说,来源自电影对暴力和破坏的美化和煽动。



在我看来并没有。



是的,并没有,这也是导演最为聪明的地方。



全片主要的暴力场面只有三场,第一场地铁杀人,第二场家里杀死旧同事,第三场舞台上枪杀脱口秀明星。



除了第二场给了一些近景特写,呈现了血腥,前后两场的枪杀场面给的都是中远景,而且都收的很快。



更重要的是,尤其是后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