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人,平日里军务繁忙的很,哪有功夫来书院担任专门的教瑜呢,最多也就是闲暇之时挤时间才能来。另外,这些个将军们,要不就是在帝都洛阳,要不就是边疆或者某些军事重镇,其它普通的州郡里,想找他们的身影恐怕都找不到。
因此,像詹台这种曾经在战场上立下过大功,有过不菲战绩,而且又赋闲在家的名将,自然便也就成了各方州府所抢夺的对象了。冀州各郡的官员和各个学院就不必说了,甚至隔壁的并州、青州都有派使者,诚挚满满的带着礼物前来。要不是幽州现在还没有恢复元气,暂时无力兴学的话,恐怕刺史.毌丘俭就会亲自来请了。
只是,詹台连当今皇帝陛下的册封都推掉了,也要回家务农,又怎么会答应这些人的请求呢。
而那号称天下第一的信都书院,在学院建成逐步进入正轨之后,也曾多次派出使者登门拜访,不过毫不意外的都被詹台给婉拒了,多次无果之后,信都书院的众人也只能暂时放下了此事。
(本章未完,请翻页)
话多了不甜,胶多了不粘。
如果明知事不可为,还非要一直上前的话,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他们暂时将这事情搁置,等后面了再从长计议。当然这并不代表着,信都书院的他们对詹台这位少年名将的招揽之意,就这么轻而易举的给放下了。
再后来,故冀州刺史.崔琰,因功被征召去了洛阳,担任司隶校尉之后。这冀州刺史的位子,朝廷并没有让冀州别驾顺位担任,也没有从其它的州里面调任,而是让清河崔氏的族长,也是信都书院的第一任院长崔昶[g],崔子度来继续担任了。
当然,朝廷这么做自然有它的道理,皇帝陛下又派遣了一位崔氏中人继续担任冀州刺史,这其中之深意不言而喻。无外于,以此来安抚北方各大名门望族之心,另外也对崔氏一族建立信都书院予以回报。也好似是在对各大家族说,“你们看,只要你们也能够像崔氏一样为帝国出力,朝廷是绝对不会亏待你们的。”
就这样,崔氏一族的人再次继续执掌冀州刺史一职,而新任的刺史.崔昶,暂时还继续担任着信都书院院首一职。崔昶心里也明白,自己的家族能够同时有两人在朝内担任大员,尤其是自己能够担任冀州刺史,完全是因为信都书院。因此,他对信都书院的事情,自然也就更加的卖力和上心了。
一个书院的能力强弱,一来自然是看财力,最重要的还是要比较底蕴的。这底蕴从哪里来呢?当然就是校馆或者书院的藏书,和为学子们授课的教瑜了。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财力还是有的,经籍典故倒是也有不少,但是那同样也很是重要的教瑜,书院之中现在还是很缺。
因为,现如今各地的国立校馆,和私立和书院比比皆是,教瑜聘请的竞争那是相当的激烈。而且当代的一些个大儒和学派大家们,并不是钱就可以请的动的。
在仔细思索了一番之后,崔昶决定,还是亲自北上中山郡,去拜访一下这位年轻的将军。自从这位年轻的将军回到冀州以来,也已经有两年多的光景了,可自己却也还一直没有见过他,于情于理也都该去见一趟他。而冀州州府信都城,到中山郡北部的赵家屯,其实也没有多远,两地相隔不过三四百里的路程,快马加鞭的话一日便能到,就算是马车慢慢悠悠的走,两日的时间也绝对够了。
在打定了主意之后,崔昶便准备动身北上了。只是这一次,他并没有像书院前几次所派出的使者那样,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而只是轻车简从的只带了一名车夫和一名书童便北上了。
看来,此次崔昶北上,已然是胸有成竹了。不过想想也是,要不然詹台后来也不会就那么同意了他,反而还拖家带口的南下信都书院任职教瑜了。
————————
(本章完)
7017k